第一百一十三章 靈山仙樹(1 / 2)

見過秦魏傑後,楚賜一直憂心忡忡,事情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簡單,從秦魏傑的話中不難聽出,從始至終秦魏傑就根本沒在乎過什麼明十四陵,即便裏麵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似乎秦魏傑丁點都沒看在眼裏。

他甚至許諾隻要找到明十四陵,裏麵的東西任由越雷霆拿,可見秦魏傑對財富不屑一顧,一個連富可敵國的財寶都沒放在眼裏的人,才是讓楚賜真正感到害怕的地方。

秦魏傑很顯然知道明十四陵裏真正的瑰寶是九隱龍決,秦魏傑要的是權力!之前給秦魏傑隨意寫出的三個字,楚賜怎麼測得到的結果都在暗示秦魏傑將來會是一個權操下之人,一個這麼有野心的人,一旦得到九隱龍決,後果楚賜完全不敢去想。

但事到如今,似乎秦魏傑從來都沒給自己留下個任何選擇的機會,參加古嘯的比試自己必須贏,而這一次又必須找到明十四陵,同時還要交出九隱龍決,自己好像冥冥之中都在秦魏傑的算計之中。

從現在找到的線索看,關於明十四陵的消息應該在青城山,所以第二楚賜就去了青城山,蕭連山陪著顧安琪去見嵐清,和楚賜一起去青城山的就剩下越千玲和秋諾。

越千玲不喜歡秋諾,楚賜心知肚明,但至於原因,楚賜始終不明就裏,不過礙於另一本洛玄神策是秋諾給的,越千玲雖然心裏憋著氣,但也不好發作出來,楚賜因為心裏想著秦魏傑的事,所以並沒有看出兩個女人之間的暗戰。

青城山以幽名絕下,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穀、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不過楚賜完全無暇顧及這些風景,根據川西倉圖上的顯示以及方亞楠提供的資料,似乎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青城山的師洞。

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相傳東漢末年,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布道,俗稱師洞。

越千玲學考古的,對青城山上的這些道觀和景觀如數家珍,完全是一個免費的導遊,根據越千玲所,師洞的原觀早毀,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

走進師洞,主殿是三清殿堂,建於19年,是一座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

殿前鋪設通廊石階9級,前簷排列大石圓柱6根,殿堂橫列5間,正中高懸清朝康熙皇帝的禦書匾額:“丹台碧洞”。

殿前高懸幾副對聯,其中一幅寫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法道,道法自然”。

此聯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傳,又暗含“一氣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即居於玉清仙境的元始尊,居於上清仙境的靈寶尊,居於太清仙境的道德尊。道教認為,這三位尊神正是下萬事萬物的創造者。

師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是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約1米,唐開元十一年雕造,皆為坐像。

道教以黃帝、老子為祖師,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

後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升成仙,寧封子被封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黃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僅三皇殿供奉黃帝,並且還單獨為他修了一座黃帝祠。

黃帝祠初建於隋代,是師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來稱呼師洞。其正門橫額上有於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大字。

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的師洞。

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師石像。

麵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師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

越千玲幾乎是口若懸河的把不大的師洞講解的頭頭是道,楚賜從進來就一籌莫展,三個正殿沒有丁點流連,一直走到師洞裏麵。

按照越千玲所,師洞的原觀早毀,清代才重建,很顯然關於明十四陵的線索絕對不會留在這些建築之內。

師洞是自然成的,如果有線索也應該在洞裏麵,可楚賜在洞中默不作聲仔細看了半後,依舊失望的搖搖頭,裏麵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楚賜指頭在龍頭木上敲擊幾下低聲自言自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