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幸中的萬幸(1 / 2)

冷風一起,紛紛揚揚的落雪轉眼間充斥天地。

刑場上的鮮紅被白色掩蓋,百姓們似乎也沒了熱情,三五成群散去。

陸文忠看向秦岩的眼神有些奇怪,他不明白除了歌族人還有什麼能夠威脅大華國。

秦岩不想解釋太多,這個世界如此詭異,他也無法預測什麼,或許正如陸文忠說的一樣,他現在該擔心的是自己的封地永平。

穿越到現在,擁有封地這件事是唯一讓他心中安慰的。

大華國立國已有三百餘年,同曆史上各個朝代一樣,為了避免被歌族人毀滅,大華國太祖秦牧同樣選擇在長江以南的金陵建都,憑借長城長江兩道天險抵禦威脅。

但如此一來便造成政治經濟中心在南,而軍事中心在北的尷尬局麵。

所以為了穩定,大華國太祖秦牧在建國初期選擇了和當代明太祖朱元璋一樣的決策,將自己的兒子們封在北方,數個藩王的領地在北方構成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靠近長城,第二道防線在長江以北。

如此一來,等於在擁有長城和長江兩道防線之後,大華國還擁有藩王們組成的兩道防線,一共是四條抵禦北方威脅的防線。

同時,內圈的藩王們還可以掣肘外圈圖謀不軌的藩王,為了京城做出反應贏得時間。

而內圈的藩王如果想要造反就得考慮被京師和外圈藩王夾擊的困境。

不得不說大華國太祖的政策在當時的環境下的確起到了穩定國家的作用,但是政策總是隨著環境改變的。

太祖斌天之後,成祖即位,比起太祖的自信,成祖更擔心自己的兄弟們。

於是在深思熟慮之後成祖推出了相對溫和的削藩之策推恩令,取消藩王的嫡長子世襲全部封地的製度,要求藩王死後將封地平均分配給自己的兒子們,而且除了嫡長子繼承王爵外,其他庶出子嗣皆封侯。

秦岩這個庶出便得益於這個政策,在他的父親恭王死後分到了四座城池中的一座,這便是永平城。

“夠陰險啊。”想到成祖的推恩令秦岩嘖了嘖舌。

這道政令在三百餘年的時間裏讓藩王們的封地越來越小,如今很多藩王子嗣因為這道政令早已淪為鄉侯,亭侯,甚至隻能分的幾畝薄田,基本和尋常百姓沒有多少區別。

因為封地越分越小,這些王侯們也沒有了對抗朝廷的能力,成祖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不過在推恩令之初也有藩王們思慮深遠,所以他們決定控製子嗣的數量,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決定正合成祖的心意,這些隻有獨苗的藩王一不小心絕了後,朝廷便可以名正言順收回封土。

所以說秦岩所在的恭王一脈還是比較幸運的,子嗣不多不少,到他這一代每個兒子還能分一座城,做個縣侯。

捋順了這些秦岩眺望了一眼雪中的永平城,這可是一座在大華國律法意義上屬於自己的領地。

想到這裏,他的領地建設欲望蠢蠢欲動,畢竟他來自現代,擁有超出這個時代的知識,這就是他的優勢。

而且他和陸文忠有同樣的擔心,一旦長城防線有失,他能指望的就隻剩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