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事聽後與後生:“這件事算來有八百年了,人們在尋找東京的城基,到現在連完整的文字記錄都找不到,隻有民間傳。想不到在隧道內碰見了你,傳中一個又孝道又誠實的青年,感謝觀音菩薩賞罰分明,雖然八百年過去了,但你的這種精神卻長駐人間呀。”錄事又感慨著,與神龜向前走去。忽然耳邊傳來一群孩子的喧嘩聲,抬頭一看,卻看到了一個長長的故事。這個故事與銀安縣的抗日事件有關,從中也道出了善惡果報的的很多故事。他們要把這則故事看完,準備寫進曆史檔案裏:
銀安縣武廟內,一群武術班的朋友圍坐在一位背脊佝僂的瘦老頭麵前,聽他講那過去的事情。老頭名叫錢落,年輕時號稱銀安縣第二酒漢,發生在他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車載鬥量。他朦朧的醉眼中,世界似乎永遠是糊糟糟的。他提起了身邊這隻跟隨了大半輩子的竹製酒桶,呷了幾口,“我的故事,你們別把它全當真話,也別把它當作假話。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誰也不清。你們就把它當作酒話、醉話、糊塗話吧。”
聽著一個個“醉醺醺”的故事,朋友們似乎也都“醉”了……
民國廿五年,銀安縣西鄉大旱,差不多已半年沒下雨了,田地龜裂,禾苗枯焦,放一把火都能點著了。西鄉有三十六個村,其中一個大村叫遼山村,都姓關,據族譜記載是宋理宗朝關虎的後代。關虎因報父仇,將奸相殺死,遭朝廷追查,關姓為此逃出東路儒士村,亡命涯。後代有一支從銀珠縣遷來就隱居西鄉的遼山村。遼山村南麵有座饅頭山,山下有二支水,在此彙合,一支較寬,發源於銀珠山麓,銀安縣人都叫是費溪,而遼山人卻叫它為貴溪,為的是紀念老家麵前的一條溪。另一條叫沐皇溪,河麵較窄,發源於西邊的沐皇山。據傳,這沐皇山曾因南朝太清年間候景作亂,太子簫察避難於此而得名。明崇禎年間,一個旅遊大家曾二次經沐皇山,過竹門嶺去台山攬勝探幽。
二支水在此彙合,嘩嘩向東流去。不知什麼時候,村人在矮山上造了一座“北宮”廟,廟係三間平房,奉著北宮老爺,老爺旁有娘娘,夢師,判官,牛頭馬麵,皂隸等彩繪泥塑,形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也有凶神惡煞的。緊貼北宮廟北首,是龍王廟,也是平房,三開間,柱子用方石條砌成,廟裏奉著彩繪泥塑龍王爺,人身龍頭,二根龍須彎曲上翹,眼珠如銅鈴,戴著平頂冠,穿著剌繡蟒袍,乍一看象是活龍爺。廟前還有六株古柏,合抱大,據已有八百年壽命,還有一座玲瓏單孔石拱橋。因為有了這二座廟,這塊地方熱鬧多了,每逢正月元霄,西鄉三十六村的進香客都有來朝拜,扛來台閣、鼓亭、還有船燈、秋千、三十六種走獸,七十二種彩燈,有一門見喜燈,二仙和合燈,三陽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子登科燈,六六順風燈,七夕鵲橋燈,八仙過海燈,九九歸一燈,十全十美燈等。這些燈的造型各異,有的做成荷花狀,有的做成兔子狀,有的是猴子舞金棍,有的做成龍狀,鷹狀,龜狀,狗狀。有一個還做成尿壺狀,上寫著:“壯又壯,胖又胖,半夜三更爬起來唱:上寫著:“請猜一謎。”
更有那龍燈獅子,在廟前的草坪上舞起來,配合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不但震憾山穀,更是震憾人心。人們看著眼前翻滾的龍燈和奔騰跳躍的金毛黃沙獅子,似乎有一種欲想大呼大叫的衝動感,很想自己也能變成一條龍或一隻獅,在草坪上滾動起來。熱烈的氣氛把人們感情融鑄,融鑄地人獸不分,人們的肩胛上似乎都長了一雙仙鶴般的翅膀,躍躍欲飛了。
在香火繚繞的祭告儀式後,傍晚時分,就開始行會,從北宮廟出發,先是一排銃花隊,烈焰衝,響聲震蕩耳。接著是大鑼大鼓大喇叭。再是胡琴,三弦,笛子,梅子,奏著五宮調。民族吹打樂後,就是行宮老爺,紅紅的臉,五絡胡子,笑咪咪地和靄可親。後麵是一溜鼓亭,台閣,秋千,至少十八杠。鼓亭翹角,亭裏放大皮鼓,有一家夫躲在裏麵,雙槌如雨。台閣裏風扇上坐著四個臉上搽紅描眉的,額心點著吉祥紅點的孩,身著彩衣,纏頭巾,都是六、七歲,他們的腰紮在風扇上,風扇向杠頭圍攻板時,孩向下踩一腳,產生了動力,輪子如此周而複始轉動動起來,使人眼花繚亂。秋千上高高的立著二個孩,一個扮楊宗寶,一個扮穆桂英。楊宗寶身著白盔白甲,穆桂英頭戴翎毛額子盔,身著軟鎧甲,個個手提長槍,隨著抬夫的步律,頭上的翎毛顫顫抖抖,珠子也抖得“悉悉”地響。這溜扛過去,那一隊遊過來,彩船燈做成做成魚形,裏麵著彩裝的少女們,扶著船舷,踏著碎步,姍姍而來,大一些的船燈裏還配有男人扮的艄公,劃著船漿。接著二對金毛獅子眥牙裂嘴地上來了,一個農夫扮作馴獸師,手拿彩球滾叉,“刹刹刹”地追著,金毛獅子一會兒撲騰,一會兒搖頭擺尾,一會兒就地翻滾,真是演得活脫脫地好。
跟在獅子後麵的是二條長龍,每走一段路,就舞一陣。起伏如八月裏的浪,盤屈如千年古柏的根,也是十分矯健。
三十六種走獸也都用布紮成,各由一人掌握,有獬致、馬、兜牛、麒麟、狎魚、狻猊、鳳凰、行什、海馬……
走獸後才是花燈陣,她們一邊走,一邊唱著:“正月梅花開枝香,二月杏花盆裏清,三月桃花是清明,四月薔薇正當先,五月石榴開支花,六月荷花水上飄,七月水仙兩頭彎,八月桂花滿園香,十月芙蓉賽牡丹,十一月雪花飛呀飛,十二月臘梅陣陣香。”
遊行隊伍穿過幾個大村,翠坪、官坪、前方、嶺下,又穿過許多個村,,如趨家山、上哨、顏家等。一路上的鑼鼓聲、銃花聲和歌聲。每到一村,萬人空巷,沿途點紅燭,頂著香案夾道觀看,這喧鬧聲麵,分不清上人間。
可今年的旱災帶給村民是無限的憂慮,如再不下雨,肯定會顆粒無收,別是大規模的鬧元霄,就連祭祀境主爺的犧禮都難湊齊。這裏老爺不是吃素的,逢老爺七月十九生日那,還要全豬全羊地祀奉他。這時,前裏村一個叫騰海蛟的拳師,召集青壯年們一合計,決定向地方上最有威望的老者童紳士去請求“取水”。童紳士采納後輩的意見,又召集了三十六村三十六位老者,在北宮廟商議取水的事宜。他們擺上祭品,點上香燭,向境主爺請求良策,一邊問,一邊拋篙貝。這種篙貝,源於殷商時期的龜背占卜和漢代的筮草,鋸來觀音竹的竹尖部分,再對剖而成。求的人嘴要問,或心裏默問,捧著篙貝跪著,心要虔誠,然後拋向地麵,如二個都有是仰,是“陽爻”,所求事要落空,如二個都有是撲著的,是“陰爻”,也不好,除非是一撲一仰卦為最好,叫“聖爻”,主所求能成功。老者們求雨一事,得了聖爻,明此事能成功。為此在廟裏開了個會,商議具體日期及準備工作,並要落實操辦人員。其中騰海蛟被推舉為“執事”,負責沿途保安事宜,並請來了道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