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喻,借代,比擬,誇張,雙關,通感,仿詞,婉曲等。都是從詞語選擇的角度進行修辭的。例如借代,不直接這個人或者事物,而是用它的一部分或者相關的事物指代它。如: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魯迅《藥》用硬硬的指代大洋,花白胡子指代長著花白胡子的那個人,這樣表達,給人的感覺是形象鮮明。請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其它兩三種修辭格,找幾個例子體會一下,想一想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語句修辭,所以語句修辭有點兒像一首歌曲中的**,也就是要對所使用的關健句子或段落加以選擇和錘煉。古人寫作中所謂的煉句,也就是這個意思。語言表達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創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如孫梨的《荷花澱》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麼了,你?”這句話用了一個倒裝句,把謂語提到了前邊。表現了女人從丈夫的笑裏感覺到她所擔心的事情可能要發生,因而急於問個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裝句可以突顯要表達的內容。

1,句子之間的組合可以造成不同的表現效果,比如我們常的整句和散句。整句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組句子,由於形式整齊,所以明白曉暢,氣勢貫通,聲音和諧。適合表達豐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感受。散句則是結構不整齊,各種句式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它靈活而生動,自然而不呆板,便於敘事。請比較下麵兩個句子,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1)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廈衍《包身工》)(),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出來了。(老舍《濟南的冬》)()修辭格中的設問和反問句其實就涉及句式的選擇問題。本來無需問,卻偏要自問自答,明明是肯定或否定,還要反問一下,這就引起了讀者的思索,同時,也加強了肯定或否定的語氣。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幾個設問句和反問句,揣摩它們的表達效果。

現在我們來課外延伸,據傳,一晚上,雲淡風輕,蘇軾和黃庭堅對月賞梅。蘇軾的妹妹蘇妹走過來,笑著:“我有一聯,隻是有兩個健關字未找妥,想請教你們。”這一聯是:“輕風細柳,淡月梅花。”黃庭堅稍一思索,便回答道:“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妹搖頭:“太俗了!”蘇軾接著:“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妹還是搖頭,黃庭堅著急地:“加何字為妙,願洗耳恭聽!”蘇妹笑著輕輕吟道:“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這三聯涉及動詞的選擇,你認為哪一聯最好?為什麼?另外,請搜集古今中外“推敲”的故事,並與同學交流。今,就講到這裏,下課。”因為教室門外走廊裏,將響起下課鈴聲了,於是,馮華就拿起教案往教室門外走出去。

可是同學們聽到下課了,一時間,都高興自由起來,一邊收拾課本一邊往教室門外走出去方便。於是走廊裏,洗手間,將到處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來也匆匆去也衝衝。

這時。李成跟佟玲從洗手間走出來,張慧跟唐晶在走廊裏看到,就同時喊:“李成,佟玲。”“張慧你倆有事?”“你倆快過來。”於是李成帶著佟玲走過去。張慧就把一袋棒棒糖遞給李成:“你倆可以吃個夠?”“我張慧,你真的讓我們當飯吃,這棒棒糖是沒有營養的?”“李成,佟玲,讓給我們吃好了。”走廊裏的同學聽到就起哄了。

可是男同學劉得明從李成的背後,一把搶過一袋棒棒糖,一邊給同學們發糖一邊開心地:“大家吃才是香。”於是同學們就高興地吃,有幾個調皮男生還趣笑:“我們班有帥哥還怕沒有糖吃呢?”可是張慧跟唐晶看到,倒是啞口無言,隻好往洗手間走去。

可是李成跟佟玲看到同學們那貪婪的吃態,還傻笑,李成還去抓劉得明,劉得明就跑了,於是同學們就起哄大笑。蔣茜跟劉彩霞從洗手間走出來,看到同學們在吃糖在趣笑,就莫明其妙地問:“誰請客?”“管你屁事?”“蔣茜,你也管得太寬了?”“蔣茜,你不服氣,什麼時候給我們買糖好了?”“。。。。。。。”於是幾個男同學就諷刺。一時間,使蔣茜就難以忍受了,氣憤地:“臉皮真厚!誰稀罕!”一邊一邊往教室走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