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茲麥伊洛夫帶著禮物回到了聖彼得堡,因為禮物的特殊,所以在俄羅斯高層引起了轟動。彼得大帝有一輛藍色的越野自行車,葉卡特琳娜皇後也有一輛越野車,不過顏色有點紅,是女士的自行車。其他的重要貴族也都有份,包括伊菲雅都得了一輛翠紅配藍色的女士自行車。
在被帶回的禮物中,高級貨除了自行車之外,就是滑板與旱冰鞋了。至於滑板與旱冰鞋都送給了貴族孩子,而唯一會點技術的伊菲雅便成了孩們的老師,後來眾人都叫她為‘孩子王’。各式各樣的玻璃器皿,各種顏色的玻璃製品,也成了俄羅斯上層社會的寵愛品。雖然俄羅斯有玻璃杯子之類的器物,卻沒有特殊的玻璃製品,比如透明的龍形瓶子、荷花綻開的瓶子。因為這些特製的玻璃器皿並不多,所以彼得大帝將這些東西定為獎賞品,專門用獎賞有功之人。
彼得大帝是位充滿好奇卻又很愛學習的人,他被自行車的構架所吸引,整日的研究車身零件。車鏈子、車把轉軸、輪盤對他來都是精密零件,在輪胎方麵他也是做了深入的研究。本來打算模仿製造,可惜輪胎的製造並不容易。
在7月的時候,俄羅斯迎來一位不速之客,所謂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遣使攜書信至俄國聖彼得堡。當時大清十四大將軍王的大軍進逼準噶爾。策妄阿喇布坦在信中建議:如俄國與準噶爾訂立反對中國朝廷的防禦同盟,準噶爾部將允許俄國“探礦者”自由過境。
探礦者,俄羅斯的探礦隊伍,這是彼得一世根據西方的工業發展而成立的。隨著西方國家的發展,開發礦業是不可缺少的,眾國王都知道礦業是國家發展的必備支柱。所以國家要想富,就得尋找各種礦場。而如此就離不開擁有專業知識的探礦隊,俄羅斯就新成立了一支。
彼得皇帝在冬宮召集眾位愛將談論此事,要求眾位大臣各抒己見,無論是同意或者是否決都拿出觀點來商討。大臣分成兩撥,一方以同意為由,一方則是持反對意見。同意者認為派出探礦隊去別的國家探查礦場。對自己國家而言隻會有利可圖。而反對者認為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根本就不能稱之國家,他們隻是一波流民而已,句不客氣的,他們就是大清國的亂匪叛軍。
如果俄國執意要派出探礦隊的話,隻會惹起清政府的不滿意,否者發生更嚴重的後果。俄國使者半年前才從大清國回來,兩國雖然還沒有達到非常友好的境界,最起碼已經開始交往商客往來通使。如果因此使得兩國絕交反而成了禍事,俄瑞之戰還沒有結束。再惹起大清起兵趁虛而入,隻怕俄國大地不保。
經過細致的事件推理,彼得皇帝宣布將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使者驅逐出境。在起初這些土族使者進入俄國時,就拿出大量的金子賄賂俄國的官員,希望這些官員能在關鍵的時候,挺身而出幫忙話。可惜,彼得大帝是個很有主見的人,在加上事實推敲後的結果。無人能左右他的決定。
9月10日,俄瑞簽訂《尼施塔特和約》。結束曆時1年的北方戰爭。大北方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是俄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及與瑞典爭霸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而瑞典則從此衰退,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大北方戰爭是多國戰爭,參戰國涉及瑞典、荷爾斯泰因-哥德普、俄國、丹麥、普魯士、漢諾威、薩克森、波蘭。參戰方的兵力大約0萬左右。1年裏出現過很多的戰役,多個國家分為兩個陣營,雙方主要指揮官是查理十二與彼得一世。
在1560至1658年間,瑞典形成了一個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帝國,包括卡列利阿。因格裏亞,愛沙尼亞和立窩尼亞。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在德意誌也得到了大片領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不萊梅公國和費爾登。同時瑞典還征服了丹麥和挪威在鬆德海峽以北的領地。這些勝利可能要歸因於訓練有素的軍隊,盡管其規模相對較,但是比大多數歐陸軍隊專業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專業軍事訓練使得其可以維持高比例的型火槍隊。但是由於戰爭費用不能由占領區提供,瑞典最終證明不能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維持其軍隊。
大動亂期間外國對俄國的幹涉使瑞典在《斯托爾博沃條約》大有斬獲。該條約剝奪了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著俄國從此不再有挑戰瑞典地區霸權的實力。俄國的命運在17世紀後半葉得到了逆轉,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後,他一直尋求奪回之前的損失並重建在波羅的海的地位。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