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中華龍鳥(1 / 2)

“好多都是中華龍鳥啊,難道這根就是中華龍鳥的羽毛?”雲小雅看著圖片下方的注釋問道。

“還是鳥啊,你剛才不是說有羽毛的不一定是鳥麼?對了,我以前怎麼沒聽說過這種鳥?”雲小戎似乎有點不甘心。

“不,雖然名字叫中華龍鳥,但實際上這種動物卻不屬於鳥類,而是一種小型食肉恐龍!”杜經行腦子有些暈乎,“可是,中華龍鳥是生活在一億四千萬年以前早白堊紀的動物,現在早就滅絕了啊!而且從化石發現的地方來看,這種鳥也不應該出現在這裏!”

1996年8月,東北地區的一位農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它體態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此外,最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象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

科學家們經過認真地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於是在中國發現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但是在之後的研究中,又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意見,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中華龍鳥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鳥。

它應該是恐龍到鳥類進化的中間環節,相較而言,始祖鳥更加接近現代鳥類,中華龍鳥按照嚴格的劃分,被歸為恐龍更合理一些。

杜經行一邊給雲小戎兄妹倆解釋著中華龍鳥的由來,一邊繼續仔細地觀察著這根羽毛和中華龍鳥羽毛的區別。

詳細對比之下,還是被他發現了不同的地方,相較於中華龍鳥的羽毛,這根羽毛的確有幾分相似,不過在細節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這根羽毛看起來進化的完成度更高一些,已經呈現出現代鳥類羽毛應有的大致結構,隻是在細節上還沒有進化完善,中華龍鳥的羽毛則要更原始一些。

“如果之前的那枚腳印和這根羽毛都是同一種動物留下來的,那麼應該不會是中華龍鳥。”杜經行做出了判斷,“中華龍鳥的體格較小,發掘出來的化石骨架隻有一米來長,這麼小的體型可留不下那麼大的腳印,而且和雲先生的描述也有很大差距。”

“可是除了中華龍鳥,好像就沒有其它類似的圖片了。”雲小雅剛才也和杜經行一起看過了每一張照片,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華龍鳥的羽毛照片,剩下的那些看起來和這根羽毛的差距就更大了。

“不對啊,咱們現在是在洞穴之中,又沒有太多飛行的空間,為什麼會有羽毛留下?這不符合進化規律吧?”雲小戎也發現了新的疑點。

是啊,按照常理來說,那些有羽毛的鳥類都生活在地麵上,就算偶爾有些住在洞裏的品種,也僅僅將山洞當做遮風避雨的居所而已,不管是覓食還是嬉戲玩耍,都需要廣闊的空間;如果長時間的生活在洞穴裏,就算有羽毛恐怕也退化了吧?

“羽毛最初是因為恐龍從樹上向下捕獵,下樹的過程中,前肢會不停拍打,就在這個對抗地心引力的過程裏,羽毛和翅膀漸漸形成;但是到了後來,羽毛的功能卻發生了變化,除了飛行之外,還衍生出許多功能。”杜經行繼續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