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暉倒是聽懂崔壹葉的意思了,這家夥是想說,自己光存東西不用,這個習慣實在不好。
秦王卻沒聽出來,開口問道:“這有什麼不合適嗎?”
“臣以為,可以與趙國交易。”
這個跳躍有點大,剛才還說囤積,這會又說交易。
崔壹葉說道:“將舊的換成新的,然後把舊的賣給趙國,就以新犁而論,比舊犁提高了至少五成效率,那麼為何不更換呢?”
白暉一直在聽,這會才開口說道:“換,農戶們才用了一兩年的犁,會有幾個願花錢更換?”
“朝中可以補貼,隻須被一半差價,與趙國的交易之中可以掙回這筆差價。想來主上是在擔心,大量的農具等同於資助趙國的糧食產量,可是觀我秦國,糧食的產量並不是由農具所決定的。”
崔壹葉的話在理,這樣作秦國無論是朝,還是民,都沒有人吃虧。
但是,白暉卻不認同:“為什麼要補貼農戶呢?為什麼麻鎮隻有半成人用新農具。靠朝堂推動的新技術變革,永遠沒有民間自發的變革更有效。若新犁真的好,自然會有人放棄舊犁買新犁。”
秦王有點暈,倒感覺白暉說的也有道理。
白暉又說道:“舊犁為什麼補差價換新犁,這個差價從那個賬目中來出。農戶們想換,自然就會換。至於舊犁,相信真的有這麼多人換了,也會滋生收購舊犁的人以及行業。”
“還有,運輸的成本。這一來一回,折損過大。”
秦王認可以白暉的話:“這舊犁依鹹陽宮中記錄,保養的好可以用五年,保養的不好三年就要換新,還有土地不同,犁頭的磨損也不同。犁的事情,崔卿你想的可能不夠。”
崔壹葉又說道:“那麼,門下不解,為何大量囤積麻布。”
“壹葉,我實話告訴你,有必要的話,我寧可燒掉也不會讓過量的麻布流入市麵上。雖然這麼說有些無理,也有一些不仁,但市麵上麻布的數量超過一個標準麻布的價格必然會有走低。”
崔壹葉急了,跳了起來:“主上,難道麻布價格走低,不是造福萬民的好事?”
“不是。”
“門下不解!”
換個人,白暉根本連解釋都不會,理解也要去按命令作,不理解也要去作,但對崔壹葉白暉還是解釋了:“知道我為什麼一直請王上盡最大可能提高人口嗎?”
崔壹葉說道:“人為國之本,有更多的人口,秦國就有更強的國力。”
“那也是十五年後的事情,沒有長大成人的孩童,談不上國力變強。可就眼下來說,更多的人口就需要更多的糧食。秦國這幾年投入巨大的人財力、物力、人力,就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
“但若是糧食多到吃不完呢?”
白暉提出這個問題,讓秦王也在思考著。
崔壹葉說道:“糧食吃不完,便是豐衣足食。”
“笑話。”白暉的語氣變了:“若是糧食的價格下降五成,種棉花就比種糧食收益多六倍,付出的辛苦隻增加了一倍,種棉花買糧食,還有誰願意種糧食。一句話:糧賤傷農,布賤傷農,器賤傷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