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節 禮樂之問(1 / 2)

兩天後,由白平護送的燕太後穿過倭內海,來到了倭京。

這裏已經有規模不大的小片建築群。

隻要有人的地方,必然不可少的就是市集,倭京的市集更加的重要,這裏糧食產量太低,糧食九成部分來自中原。

食物中,魚、醃菜、鹽是就地取材。

秦國若沒有白暉在巴蜀、關中、梁州、宜陽、河西、河東等等大力的興修水利、安排堆肥、改良農具、精挑糧種等等,還真就無法支撐倭島這裏的巨大糧食消耗。

若說倭京的繁華,當然是比不上有著悠久歲月的燕國都城。

可當燕太後下了船之後,僅僅是從碼頭走到停馬車處這一百步,讀過書,也受過教育的燕太後第一次明白了,秦國為什麼強。

這一百步,燕太後走了約五十個呼吸的時間,依時間來算,約三分鍾左右。

這五十個呼吸的時間,燕太後看到了三件在這碼頭上發生,非常尋常,可以說每天都會發生無數次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是,距離燕太後乘坐的船隻約有兩個泊位處,一條大船正在進港,燕太後看到了那些碼頭上訓練有素的人員,以及從休息處飛奔著跑到碼頭上,然後列隊站的整齊的倭奴,還有就是那幾乎不用人指揮,快捷迅速的裝卸速度。

第二件小事,天天都會發生,但沒有人在意。

因為每個人都當這件事情是正常的,平常的一件小事。

燕太後知道,燕國從韓、魏買來的幹棗大多數時候是用木桶裝的,為什麼呢?

因為用麻袋裝,可能運回來就沒了。

運輸的過程之上,有人偷吃,回來搬運的過程中,有人偷偷會給自己裝一點,最慘的時候,一袋一百斤的棗從韓國運到燕國都城,可能連三十斤都留不下,所以才改用了木桶鐵條封口。

而在這裏,用的是麻袋。

麻袋這東西裝棗,一船的幹棗沒一會功夫就能掉落滿地。

可燕太後沒看到有人偷吃,沒看到有人偷拿,有幾個倭奴小孩子,拉著籃子跑的飛快,提醒袋子有破口比較大的人,拿籃子撿拾地上掉落的。

而這些小孩子,一顆棗都沒有偷吃,一顆也沒有。

至於這些倭奴的小孩子會不會有獎勵,燕太後已經不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對於燕太後來說,是件羞辱的事情。

在快到馬車的時候,負責為燕太後引路的秦宮女官突然停下了腳步,然後所有的秦國方麵的無論是侍女,還是護衛也都停下了腳步。

隻見那位秦宮女官低聲對燕太後說道:“太後,路邊有人在等你回禮。”

路邊?

燕太後有些懵,她轉頭看到一位穿灰白麻布,背上有一個印出來巨大潔字的婦人正身體微躬麵對著自己。

這是很普通的周禮,多在有貴賓入門時,主人家門迎向客人施的禮節。

而依周禮,客人要微微點頭,或是抱拳抬手,以示自己接受了這份恭敬,也有些會打賞些錢財。

但,這是三百年前的事了。

當下,還有誰,還有那個貴族會在意區區一個門子。

就算在意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