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大英雄陳湯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衝天之話,讓多少漢朝人聽來仍然覺得熱血沸騰。多年以後,東漢人馬援,也說出了一句震動古今的豪放之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身為一個漢人,尤其還是一個姓馬的漢人,馬子建自然太知曉這位馬援了。非但知曉,他簡直可以將馬援的生平倒背如流。
這位東漢開國的名將,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一統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也由此,孫中山先生在給蔡鍔將軍的挽聯中才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
召喚之前,馬子建的確幻想自己可以召來孫武、韓信這樣的兵法大家,甚至想著能召來精於治軍的嶽武穆,和練就一支軍紀嚴明的戚繼光。但由於韓王信提前給他打了預防針,所以連自己也覺得那是幻想。然而,當得知眼前此人乃是伏波將軍馬援後,他的激動心情,實在難以言述。
雖然,馬援比起上麵那幾位來,名氣可能沒那麼大。但對於馬子建來說,卻實在太合適不過了。別的原因不多說,單隻說馬援乃東漢人物這一點,就得有加分。畢竟,東漢的軍製到現在跟劉秀時代沒有多大變動,馬援幾乎熟門熟路地便能找到症結所在。
更何況,在整個中華曆史上,馬援雖不算超一流的名將,但絕對不是什麼籍籍無名之輩。尤其練兵方麵,他也極有心得,當初遊牧隴西的時候,他因地製宜、多有良法,很快便聲名鵲起,引得四方之人依附並折服他的魅力之下。
對於田牧所得,馬援還視作敝履,全都分發給部下,自己卻過著羊裘皮褲的清簡生活。
以一人之苦,謀求千萬家幸福。“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的這句千古名言,響亮穿越了他豪邁的一生——這樣的人,當真可謂見上一麵,便令馬子建感到三生有幸。
更更重要的是,馬援當過隴西太守,打過羌胡啊!
這感覺簡直太……怎麼說呢,就跟考試之前你已經得到了答案一樣!
隻不過,相對於馬子建的興奮不已,韓王信的表現卻極為奇怪。他先很沒有禮節地繞著馬援走了一圈,眼中充滿著疑惑將馬援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隨後更是直接質疑道:“你當真乃漢伏波將軍馬援?”
麵對韓王信的質疑,馬援卻沒有如對待馬子建那樣的好脾氣,劍眉一挑,語帶寒鋒地回道:“這一點,用不著閣下質疑。在下雖不才,卻也不會頂著他人的名頭來此招搖撞騙!”
“你!”被馬援那般一語雙關地譏諷,韓王信當即勃然變色。可馬援卻不退反進,驕傲昂然地看著韓王信。
一見這等場麵,馬子建當即便跳出來打圓場,慌忙側身將兩人開分,和稀泥道:“都淡定,淡定……我們可有一大堆的爛攤子事無法解決,現在可不是內訌的時候。”這句話說完,當然隻是緩和了一下緊張氣氛而已,但人精兒馬子建下一句話,便轉移了話題:“要驗證馬將軍是否真才實學,隻需將我等眼下困境說上一番,不就水落石出?”
馬子建用的詞是‘真才實學’,而不是直接質疑馬援的身份。從這一點來看,他是有些嫌厭韓王信無事生非的。畢竟馬援出場的態度,很給馬子建麵子,這讓馬子建一對比就覺得韓王信桀驁不馴。
但同時,他又沒有明確否決韓王信的質疑。其中原因自然也很簡單,其一便是這畢竟關乎著此番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涼州叛亂這一劇情;其二,就是有了韓王信這個坑貨為前車之鑒,馬子建也覺得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
於是,安撫住韓王信的馬子建,便一五一十地將今日之事告知了馬援。馬援隻凝眉傾聽了一會兒,便露出了會心自信的微笑,胸有成竹道:“主公,此事您因身在廬山中,自然難識真相。真正一說破原因,主公便會覺得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