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起初,因與名士蔡邕交好,便因其名聲在大將軍何進麾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董卓執政時,與各地群雄起兵來討伐董卓。最後,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門客和曹操聯手擊殺,而身死離世。
韓王信一提起王匡這名字,馬子建腦中當即便將王匡的生平從腦中調取了出來……嗯,怎麼說呢?這家夥倒也是曆史上一個打醬油的角色,十分符合歸正係統的選人尿性。
也就是這時,馬子建也明白了,那名親衛為何一見自己就要宣稱是窮鬼了。
因為王匡這個人很有意思,早年還沒出道當官兒是時候,他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總是絲毫不吝嗇財物,熱衷地將金錢大量施舍給他人。反正馬子建覺得要交朋友,一定喜歡找早年的王匡當朋友。
可到了討伐董卓期間,王匡為了穩固基地河內郡,便派幾名手下到郡縣中暗中觀察百姓的行為。隻要發現有人犯罪,就抓來押入牢房,嚴刑拷問他們。這些嫌犯必須拿出錢財或物資才可以抵罪,否則就要與其宗族一同處刑。
這幅貪財的麵孔,就跟周扒皮一樣,恨不得從河內百姓的骨頭裏都熬出油來。經他這麼一鬧,整個河內郡那是猶如烈火煮海,大魚小蝦,全無安寧。
單從這件事兒來看,王匡實在不是一位什麼人物。
這突然的轉變,就好像曾經萬人想要追求的女神,一下嫁給了屌絲,成了柴米油鹽而斤斤計較的黃臉婆一樣。如此一來,王匡不但輕易毀了自己的名望,還又用急功近利用這種白色恐怖的方式統治郡縣,致使後方基地人心惶惶,實在短智。
現在,這爛攤子自然又要由馬子建來收拾了。
一想到這些,馬子建就有些頭疼。畢竟,要扭轉這種有劣跡的家夥名望,實在太難了。搞不好,還會再來一次兵士以下抗上。嚴重點,嘩變都是很有可能的。
更何況,此時他身處軍營,又值討伐董卓期間,顯然沒有精力去處理這些。
更嚴重的是,這家夥就是被曹操幹掉的啊……這還能不能同曹老板一塊愉快地創業了?
“主公,您就別想著曹老板了。”聽著馬子建上來就念叨曹操,趙括同誌好像有些吃味:“主公現在所在可是河內,是屬於漳河盟軍一部。曹孟德至少要到下月,才會來到這裏。而且,那時候曹孟德也是寄袁紹籬下,根本不會投靠主公……”
“漳河盟軍?”一聽這個,馬子建便有些恍然:不錯,這可是真正的曆史,可不是什麼《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討董。雖然曆史上聯盟大軍,也的確稀裏嘩啦就在虎牢關跟董卓死磕的。但真正的曆史,可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簡單好玩。
首先,眾所周知的,便是曆史上討伐董卓並沒有十八路。諸如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徐州刺史陶謙、北海太守孔融等,這些人既沒有參加也沒有響應討董。
另外,討董聯盟也不是跟《三國演義》裏麵一樣,群雄們聚在一塊炫耀吹噓著自己的武將,然後再給華雄和呂布送經驗點。真正曆史上,早期討董聯盟是按照地域分為三大塊兒的。
其中,最早發起號召的,是雒陽以東兗州一片的士人。大佬自然是在酸棗發出檄文的曹操,他聚合了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豫州刺史孔伷、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這七路,組成了東線盟軍,正麵迎戰董卓。由於在酸棗縣盟誓,所以東路盟軍又稱酸棗盟軍。
然後就是雒陽的北邊,袁紹這裏也組成了盟軍,由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河內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鈞、原西園軍副司馬張楊、匈奴單於於夫羅這六路組成。這一線大軍於三月時在漳河盟誓討董卓,所以北線聯軍又稱為漳河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