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公這個爵位,因累累軍功而受封,那麼,作為上一代的嫡長子,曾經的安國公府大老爺,如今的安國公,本就應該親上戰場,以自己的實力得到兩老留下的人脈的認可!
而,安國公又是如何做的呢?
如所有的“二代”們一般嬌生慣養長大,不識人間疾苦,頗有些易哄騙的“傻白甜”大少爺的習慣,也就罷了。
畢竟,軍隊是一個大煉爐。
不論是作天作地,讓人頭痛又萬分無奈的紈絝子弟;抑或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風一吹就能吹跑的文弱書生;再或者是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大少爺,一旦被扔到軍隊裏,那麼,都能在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的時光中蛻變!
不過,這一切,也是有前提的。
——這些世家子弟的長輩們要“舍得”!不要一邊將人塞到軍隊裏,嘴裏說著任由軍隊隨便操練,絕不心軟之類的話;一邊卻又私下裏令人保護,頻繁地書信往來,殷勤地派人送來各類吃食衣物。
不然,別說三五年了,哪怕十年,二十年,這些人也終究會是混日子的“紈絝子弟”!
當然,這樣的情況,按理來說,絕不應該發生在安國公身上。
畢竟,老國公和老夫人這兩位,那是真正為大唐王朝邊疆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不說其它的,單單“不畏難險,迎難而上,勇往直前,殺伐果決”的信念,就不會因任何人和物而有所動搖。
可,架不住這兩位長駐邊疆幾十年,這期間,因為邊疆的不穩定,再加上安國公府這一代血脈子嗣稀少,故,夫妻倆才會應了太夫人的請求,在兒女剛剛記事不久,就將他們送到了京城,養在太夫人膝下!
一為保兒女平安,二為讓兒女代自己盡孝。
可以說,老國公和老夫人這兩位的出發點是好的。
隻可惜,他們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算到“世事變遷,人心難測”。
太夫人不知道一族嫡長子的重要性嗎?尤其,還是安國公府這種以軍功封爵,從某方麵來說,也算是“軍人世家”的家族!
當然不是。
隻是,這世間,有誰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叔伯夫君和兒子一個又一個地戰死沙場,屍骨無存?
這與所受的“國家重於一切”的教育理念無關,也與自己得到的來自於家族特有的世家貴女精英級別的培養無關,更與自己“閱萬卷書,也同樣行了萬裏路”而培養出來的眼界心胸無關,而是純粹的一顆愛子之心!
尤其,在自己生養的四個兒子相繼戰死沙場,就連唯一存活於世的幼子,也被迫擔起父輩的責任,和自己的媳婦雙雙奔赴戰場,一走就是近二十年的情況下!
如此一來,太夫人基於種種考慮,做出“養廢”安國公這個嫡孫的念頭,也就有理可循,更是情有可原了。
但,這並不代表駐守邊疆幾十年期間,曾數次趕回盛京休整,並與太上皇彙報軍務的老國公和老夫人這對被邊疆蠻夷們冠以“羅刹”稱謂的夫妻檔,就能心甘情願地接受!
畢竟,這世間,誰不追求所謂的“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征戰邊疆二十年,從某方麵來說,也算是在軍中圈了一個地盤的老國公和老夫人,又怎能忍受自己的“後繼無人”?
隻可惜,說也說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安國公一如既往地將老國公和老夫人的話當成“耳旁風”。就連老國公和老夫人離京時,令人悄無聲息地帶走安國公,抵達邊疆,安國公醒過來後,都會使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計策,隻為了能讓人送他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