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她渾身冒泡。
一出去就有人問:“喲,四妮兒,這是哪裏來的新衣裳呀。真是小姑娘長大了喲。”
“真是靈醒(漂亮)”
四妮兒當然就說:“家裏種了棉花,奶奶做的土布。”
哇,這一下村裏人紛紛的反應過來!
心想的卻是鍾家人果然很有頭腦。不聲不響的種一小塊菜地,居然都可以織布了。
村裏人一年到頭窮的要死,連衣服都穿不起。不是因為她們懶。而是因為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思維都收到了局限。也就是公有化的觀念太深入人心了。哪怕現在已經不是六十年代吃大鍋飯。所有人的意識就是給公家種地幹活。所有人的糧食平均分配。要是誰敢搞“副業”那就是人人都瞧不起你,說你搞資本主義苗苗。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寧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多養幾隻雞,不要意思,那是要被批評教育的。
其實四妮兒知道,再過不了幾年,農村承包製很快就在偷偷的實驗起來了。具體的時間她也記不清楚。因為文ge的壽命不過十年。曆史的車輪也會從這片貧瘠的土地碾過去。
自留地不超過一百平方米。也就是一間屋子的大小。種的菜夠自家吃。但是一旦家裏人口多。就有些局促了。
而鍾家這片棉花地。其實就是自留地的一部分。但是因為沿著山坡。所以被挖出了一塊兒梯田。所以不存在思想作風的問題。
四妮兒再村裏晃蕩了一圈,收獲了不少雙目光。等回到家裏。不少人都暗暗的將目光打量到自家的自留地上了。
比如劉七叔家裏。他小兒媳叫香蘭。是小屋吳家村的。小屋吳這幾年因為木料市場跌價。已經去上頭申請救濟糧了。附近就隻有汪家溝和陳家村的條件最好。其次是陳家村。為什麼呢,因為陳家村的人口多。靠開荒地,發展的也還不錯。
香蘭想到這一茬,就立刻和婆母說了。劉家婆母就問:“咱們屋自留地種菜的,我也不會種棉花哩。”
香蘭說:“這事情還難麼?娘,去外麵問問。鍾棉花不比種地難。人鍾家一個老爺們一個娘們,兩個娃娃五歲大。都能侍弄得好好的。咱們家還不行麼?”
劉家婆母又說:“這麼小一塊地,別費心費力討不了好的。”
香蘭急得呀。心裏暗恨婆母膽子小,腦筋不靈活:“娘,您想想,半畝地棉花也有兩百斤,咱們家自留地空著一塊,種點豆子能收多少?一年棉花種兩撥,少說七八十斤吧!”
七八十斤的棉花,能有十幾塊錢的收入了。
劉家婆母一聽,眼睛裏也開始猶豫起來。
香蘭又說:“娘,光明和光亮現在還沒穿過新衣服哩。”
她生了兩個兒子,是劉家的命根子,果然,一提到孫子,劉家婆母便話語一轉,竟然是同意了香蘭說的話。
-----------
八月十五左右,寶塔鎮人特別多。一個是農貿市場新開張幾家賣菜的。農貿市場裏買菜都是周圍村莊的農民,家裏種的菜吃不完才拿出來賣,一般是土豆呀,紅薯呀,白菜呀。冬天都碼的整整齊齊的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