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 買房(1 / 2)

徐譽說他今年就去鎮上上學了。因此,等到二月底的時候。他就離開的大屋楊。提著一箱書去了鎮上的中學。

四妮兒敏感的覺得他似乎不太高興,但是又不明白為什麼不高興。她想到今年京都沒有來人接他回去過年,似乎猜到了些許線索。但是沒人和她證實。

她唯二能說得上話的小夥伴就這麼走了。仿佛被落下那樣,她又變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

再加上家裏的姐姐也在村小讀書,四妮兒徹底沒人管了。去年年底就有不少戶人家學鍾家在自留地的種棉花。春耕的時候就特別忙,幾乎是腳不離地。而就在這時候,陳鵬的一封信寄到了鎮上。

四妮兒接到信,知道陳鵬和他媽已經回了寶塔鎮,於是匆匆的就去找人去了。陳鵬在信中寫了不少感謝的話,主要是感謝四妮兒給他找的全國糧票。這才讓老太太在北京舒舒服服的過了一個好冬。俗話說窮人富路。陳鵬帶了大半家當過去治病。回來的時候人已經瘦了一把骨頭。

他見到四妮兒,上來就結結實實的一個擁抱。又看到她手裏提著的臘魚臘肉,就知道是給白先勇帶的。

“多虧你幫忙了。”

“沒事,現在阿姨怎麼樣了?”

“北京那邊做了心髒搭橋,現在這技術還不算成熟,我娘年級大了,現在醫生說保守治療為主,吃藥,休息。主要是保持心情愉悅,其他隻能盡量。”陳鵬說這話的時候沒有太大的波動,因為對於這樣年紀的老人來說,生老病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對他來說,已經盡了最大的力帶老人去北京做手術。願望就達成了。

四妮兒肅然起敬,陳鵬很孝順。這年頭要找能做心髒手術的專家,放眼全國都鳳毛菱角!

陳鵬這次回來就幫四妮兒辦了戶口。戶口所在地就是寶塔鎮,兩個人去公安局花了半天的時間,才把相關的手續辦好。從此以後,(魏莊)相當於落戶在城鎮了。

對於四妮兒來說,身份和戶口都敲定,對她來說相當於多了一個落腳的地方。

寶塔鎮的城北是火車站。城南則是工廠林立。

她決定在城南買一套房字。以魏莊的名義。

華國人對於買房置業有一種天然的熱衷。好像買了房子,才能安定下來,這很符合這個名族對於安居樂業的向往。而且七十年代的初期。這個時候的房子便宜的可怕。

農村是分的宅基地和自留地,房子可以自己蓋,如果要起一間水泥磚瓦的新房,差不多材料和人工要40-60塊錢。大部分都是材料錢。如果弄一套設施完整的(廚房廁所俱全)的三間差不多在110-160左右的人民幣。

而農村其實收入並不多。所以這樣的房子很少有人蓋得起。比如劉福給劉要強蓋得新房,就是水泥磚瓦房,相當敞亮豪華了。

大部分都是“裏生外熟”裏牆是土胚外麵是磚。而且隻有底下一截是磚,如果越富裕,磚塊的部分就越高。房頂兩麵坡。層高很高。梁上架檁,檁上架椽,椽上鋪笆。房梁掛著臘肉之類的東西。一丈二尺寬。堂屋一間,東西灶屋兩間。

而寶塔鎮,則是五花八門的建築了。從豪華程度來看,街邊的兩層小樓算是不錯的。不過商鋪很少,許多都是原本關張的老鋪子(藥房,當鋪)也住人。就四妮兒所看到的,一家人脈相當龐當。七八個孩子的不在少數。至少也有兩三個。三代同堂。所以住的特別擁擠。違章建築見怪不怪。

其實主要是因為城市人口多,而住房緊張。一直到八十年代,政府才開始大規模的搞住房。四妮兒往城裏轉了一圈,才看到五金廠附近的公寓樓寫著售賣的信息。這棟樓是新蓋起來的。隔壁就是農貿市場。四妮兒看了一遍,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