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戩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敷衍幾句後便讓人帶李堯回去休息。
不多時,避險離開的秦無害三人返回,李戩當即將方才的事告知三人。
“王上,既然您是隴西李氏之人,自當與之相認。”張崇正色道,“不管怎麼說,他們也是您的宗親,認祖歸宗乃人倫之道,王上如今已然稱王,一言一行皆為萬民表率,萬萬不能大意啊。”
李戩自然知道,經過兩漢以孝治天下以來,孝道已成普世價值。一個人的德行關乎仕途命運,而德行最重要便是孝道。
若是自己不認祖歸宗,必然為世人所詬病,對他的德行造成很大的損害。
可他與隴西李氏基本沒什麼感情,平白無故給自己找個長輩壓在自己頭上,怎麼想都不爽。
“本王自離開李氏之後,不曾借助家族之力,一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所靠的是諸位與本王繆力同心,方能創此基業。隴西李氏何德何能?就憑他是本王的族親?”
秦無害微微一歎,“王上,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古曆來如此。方才張大人所言隻是其一,接納隴西李氏,對我們攻略秦州,有莫大的好處。借助李氏在當地的影響力,能夠快速穩定秦州局勢,這便是我們需要借助他們的地方,也是李氏的倚仗。”
“秦州之戰,我大夏軍必勝,縱然沒有他們又何妨?”李戩冷笑道,“你當知曉,一旦我們借助他們的力量,其在秦州的名望則越重。那時候,秦州是我大夏的秦州,還是他李氏的秦州?”
“王上,您當真決定不與李氏相認?”張崇眉頭緊皺,擔憂道,“臣擔心,此舉會讓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以此敗壞王上德行。當天下人皆以為王上德行有虧,必然無法誠心歸服,徒惹風波。“
李戩對此也是心存猶豫,一方麵他卻是不想與李氏相認,一方麵,由此造成的惡果,對他收複民心將產生不小的阻礙。
就在這時,一旁的黃綸發話了:“王上,隴西李氏族人眾人,嫡係隻不過是其中一支,眾多的旁係子弟,不乏人才。其長期遭受嫡係打壓,難以出頭,若是王上對其招攬,何愁李氏人心不能歸附?屆時,憑借眾多旁係族親支持,或罷黜嫡係族長之位,王上兼之,或另立李氏,為開宗之祖,全憑王上決斷而已。”
李戩聞言,頓時眼前一亮,一拍大腿,大笑道:“說得好,李氏非嫡係一脈之李氏,本王既是旁係出身,如何不能拉攏旁係族人,分化瓦解之?”
心中有了定計,李戩當即再次召見李堯,先不談所謂認祖歸宗之事,隻是交代他回去之後,需要先做兩件事。
其一,帶胞姐李芸娘前來長安團聚。
其二,召集李氏各脈青年才俊,前來長安麵試才學。
雖然沒有得到李戩明確的態度,但李堯依然十分高興,特別是第二條,看來這位夏王是準備正式接納李氏族人了。
唯一讓他不爽的是,那些旁係子弟憑什麼能前來麵試?論才學品性,嫡係子弟才是上上之選。夏王隻需要選擇他們即可,旁係之人也配?
此時,他忘了,他們嫡係極力討好依附的人,也是旁係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