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帶吳鉤(1 / 2)

小兒子崔誠走進書房的時候崔明剛剛放下茶杯,今日在衙門裏忙碌了一天,喝杯茶他想休息一下,今天他有點累了。對於崔誠走進來和他說話他一點也不奇怪,中午他就看出自己的小兒子仿佛有什麼話要說,可能是不方便當著他的三位哥哥說吧!但是當十二歲的小崔誠說出那句“我不讀書了!”的時候,他確實愣了一下,但是他並沒有生氣,作為一個還算開明的父親他想聽聽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能說出什麼道理來。

麵帶詫異的他對著崔誠指了指旁邊的椅子,示意崔誠坐下,然後略帶戲謔的說:“說說為何有這個荒唐的想法。”

小崔誠並沒有坐到椅子上去,而是對著父親深鞠一躬道:“父親,您從小時常教育兒要為國效力、為民造福。當今天下反賊四起,朝廷羸弱,藩鎮割據,民不聊生。兒認為繼續讀書參加科舉,做一介文官已然無用!”

“荒唐!”“不讀書你能做什麼?”崔明略有了怒色,他認為小兒子不懂事意氣用事了。

“兒願效法前人班定遠,投筆從戎。”

“班定遠逾蔥領,迄縣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改立其王,而綏其人。不動中國,不煩戎士,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致天誅,蠲宿恥,以報將士之仇。你一個黃口小兒也敢說什麼效法班定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崔明不由得訓斥了小崔誠兩句。

崔明麵露幾分傷感與無奈的往座椅靠背上靠了靠,略微緩和了下語氣繼續說道:“現如今各地割據,朝廷羸弱無力控製,各州之間互相攻伐,士卒兵丁死傷無數。我清河崔氏先祖也曾有人在行伍之中大有作為,然均是前朝古事,本朝以來我崔氏甚少有人從軍,均是已科舉入仕。況且現在早已遠不從前那般。軍中更是毫無人脈,以你這般小小身軀若是投軍又無人照應,必是九死一生,你可知道?”

“兒知道。”小崔誠年歲雖小,但是這番道理還是懂的,他明白父親的擔心,聲音稍低但是堅定的說道:“兒年齡尚小,現在從軍父親必是不肯,母親比也會因此而傷心,必會牽掛於我。”“兒,隻請父親允許兒不再每日與那些辭藻華麗的科舉文章相伴,兒要研習武功,準備武舉。”

“哈哈。”崔明聽到小兒子這番話不禁笑了兩聲“你可知參加武舉的都是些什麼人?你又可知自開設武舉以來又有幾人是通過武舉成為獨當一麵的將領的,更別說什麼一代名帥了。”

“兒隻知汾陽尚父乃是武舉出身,其餘不知。”

“我兒真是心存高遠,既要效法古人班定遠投筆從戎,又要學習汾陽王中武舉平定諸叛賊?”崔明話裏帶了一些譏諷,心想小兒子還是年齡太小,讀幾天書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班超與郭子儀那是何等的人物啊,小小崔誠不過是從書中略知二人一些典故,便搬出來想為自己逃避讀書當借口。

“父親大人,兒並不是要逃避讀書,兒自負天資聰穎,自幼讀書不能說過目不忘,但也是比幾位哥哥要領悟學習的要快許多。如兒再過幾年參加科舉,兒堅信自己必能進士及第。然,那又能如何呢?當今宰相不過是想要削弱一下各方節度使的勢力便被當街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