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故事二(1 / 1)

前年的暑假,李紅受金梅和她爸媽之邀,在這水鄉旅遊了三天,看到了與高樓大廈矗立,高速公路盤旋,轎車流滾滾的大城市,那繁華忙碌的景象,相比下的另一番清靜,幽雅的景色。

她住在了離趙鎮的金梅家不遠的旅店裏,金梅的五口人之家居於石橋邊,一個翠綠樹木環繞古院子裏。

大院外,石板鋪的人行窄路下,流淌著碧清的河水,小碼頭上停泊著白色,黑色頂蓬的木船,就如城市的出租車。這裏的人們到遠處出門或購物,遊客去遊覽全鎮,都乘船而去。

大院內,有金梅家在內的三個人家,兩棵茂盛的楊梅樹,葉蔭遮住了火熱的陽光,滿院都蔭涼。幾個花壇裏鮮花燦爛,香氣紛芳。引來了小鳥歌唱,蜜蜂,蝴蝶翩翩起舞,一片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三家人住的青磚灰瓦房,高大寬大,都是一明兩暗。金梅家居住三間老屋,一間住著金梅的爺爺,奶奶。他們身體硬朗,退休於鎮上的一所公辦小學。

爺爺喜愛詩詞,書法國畫,奶奶原是小學音樂老師,鎮上的老人樂隊的隊長兼指揮,能唱會彈鋼琴。

兩位老人家樂觀隨合,學識廣博,鄰居和鎮上民眾都喜歡的二老,也是街道居委會的忙人。

房屋的中間正房是客廳,招待客人和家人用餐,會聚所用

另一間是金梅爸媽的居房,他們己四十多歲,雖是鎮上一個江南刺繡私企的員工。可確知書達理,文貌雙全,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也和這鎮上的人們一樣,樸實文雅,孝順金梅的爺爺,奶奶,尊敬長輩,和鄰裏相親相助很有人緣。

李紅的到來,更讓金梅的爸媽忙裏忙外,給她做本地特色的飯菜,有了空閑時間陪著女兒和她一同遊覽全鎮的各勝古跡。

近兩天白天,李紅也去參觀了著名作家茅盾,即沈雁冰和一些文人墨客舊居,這才知曉了他們那些為曆史長河描繪出風貌的名著《子夜》《林家鋪子》《家》《春》《秋》等。

也有

晚上,金梅的媽媽和女兒與李紅乘船去觀看鎮上年久有名的社戲。一隻烏蓬船從小石橋起始,由街下河道向鎮子廣闊的水域駛去。河兩岸的老屋,老店,名勝古跡,慢慢向後退。

李梅望見了魯迅先生的《社戲》描寫一樣的水鄉美景: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的清香,夾雜著水氣中撲麵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連山,仿佛是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

最惹眼的是訖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裏出現了”

陳紅乘坐的船來到河上的戲台,那周圍也是擠滿了一隻隻烏篷船。

這戲台和近百年前,魯迅先生的見的模樣太不一樣了,台子上電子燈光閃亮,擴音的大音箱立於兩旁。

她先見的不是唱傳統戲的“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胳的人打仗”

而是,青春亮麗,服飾鮮豔的少女們的歌舞,和電子音響的伴奏。好一會才橫笛悠揚,響起戲劇的音樂,一場正式演出開始了。

先唱的是黃梅戲《天仙配》的片斷,後爾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那天,月光十分皎潔,陳紅在飄動的船上,望著像仙閣似的戲台,聞看悠揚,動聽的戲曲,和篷船的人們讚嚐話語,也是陶醉於中。

社戲演到了半夜,陳紅怕金梅的爸媽累到了,就小聲起意回返,金梅也點了點頭。她們的烏篷船起航了。。

不久,船回到了岔河裏,雖夜色多濃黑了,可岸上依然是萬家燈火,倒映於水中,如天河的星鬥深遂迷人。

到了如今,她也沒忘記金梅家鄉的一切,也知道金梅生於那個風土人情,人文理誌的清雅故鄉,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