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外放兩口子跟朱玉川想不出賀紅梅那帳到底算錯在哪裏,邵春明可是一聽就懂的。
養的時候不按飼料的用量來,光想著一家人多打豬草。
飼料錢是省了,可豬還能長得快嗎?又想不花飼料錢,還想八個月讓自家的豬順利出欄,咋可能所有好事都叫他家趕上?
農村養豬那麼多年,就純喂豬草,一年下來豬也沒長多大。
就最近這一兩年包產到戶,農民把地種的細,打下的糧食多些了,有些人會給豬喂點麥麩或者玉米磨的顆粒,養一年的豬才能勉強長到三百斤,多賣點錢。
“這事兒我記在心上了。”邵春明點頭說。
現在的養殖戶都是標杆,尤其是擴大規模的養殖戶。
他們的成果可是能影響周邊很大一部分農民的。
要是賀紅梅沒把豬養好,搞的他們那邊的人都不再信任科學養豬方法,怎麼辦?
阮思嬌還跟邵春明計劃了,投資一部分農民,除了提供技術支持以外,再投入一部分資金,帶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呢。
這部分人先富起來,手裏的資金到明年能發展到上百頭以上。
她還計劃著明年能讓整個九華縣出上百個養豬大戶,怎麼能讓賀紅梅這種想法的人壞了事?
邵春明又跟朱進山確定去他家走訪的時間,可是朱進山的小豬仔還沒買到手呢。
“我今天要是買好了,明天我專門來一趟,告訴你們。”朱進山說。
“真是麻煩你了。”邵春明送朱進山出去。
隻要朱進山今天能把豬仔買到家,明天邵春明就去徐寨鄉,他必須把該講的給賀紅梅講透徹了!
阮思嬌回到櫃台後麵沉思著,其實自從她跟阮旺說投供資金讓阮旺養豬開始,心裏也是有了計劃的。
但這個計劃阮思嬌不能自己去幹,她必須跟葉歲歲好好說說自己的想法。
又把自己的想法在腦子裏過了一遍,阮思嬌就去葉歲歲小吃店叫她。
葉歲歲還沒有把小吃的核心秘方告訴任何人,包括她爸媽。
不過她爸現在不賣麥麩,也能在店裏幫忙,葉歲歲要做的事情並不多。
阮思嬌喊她,葉歲歲立刻跟阮思嬌回飼料店這邊。
“我想發展一些養殖戶,最好能發展幾十家,每家都達到至少十頭的規模。”阮思嬌直接就把自己的想法跟葉歲歲說了。
飼料店的銷售開始上漲,一個月也能賺一千多塊錢。
不過在跟葉歲歲談好之前,阮思嬌也沒打算動用飼料店的錢給養殖戶投資。
葉歲歲聽過阮思嬌的想法,倒也沒有不同意。
隻是她提出一點疑慮,“發展誰,這個問題你有沒有仔細考慮過?”
阮思嬌發展阮旺,阮旺是有一些學問的,他也是個愛看書的性子,對於科學養殖阮旺肯定不是問題。
加上金鳳英有一把子力氣,這倆人肯定能把豬養好。
朱進山嘛,葉歲歲也算跟朱進山打過交道,那還是她二叔的娘家爸,葉歲歲覺得阮思嬌發展朱進山,也沒有問題。
但別的人呢?如果是沒有把握的話,他們最好不要邁那麼大的步子。
“我倒是覺得隻要豎立幾個標杆,明年自然就會有人跟風。”葉歲歲提出自己的建議。
今年全縣經濟大改革,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做小生意。
就算他們的生意不如阮思嬌和葉歲歲這樣這麼賺錢,但擺個小攤,一個月賺一兩百塊的,還是大有人在。
這部分人裏肯定有能支持親戚養豬的。
自家富了,被親戚眼熱,不如帶動親戚一起致富。
親戚不一定能做起小生意,但養豬的話,農村人大概都沒有問題。
等他們自己能找到資金,試著養上一窩豬仔,然後再循序漸進,倒不一定是壞事。
阮思嬌聽著葉歲歲分析,覺得葉歲歲說的這些也有道理。
“那我們平常賣飼料的時候往這方麵注意著點吧,能發展起來的就盡量發展。”阮思嬌說。
這個說法,葉歲歲當然同意。
兩人正討論著,就有顧客上門。
這人阮思嬌認識,是沈廟村的沈自來,飼料店剛開業的時候第一個買飼料的就是他。
據說沈自來養了八頭豬,這是個已經上了規模的。
“沈叔。”阮思嬌跟葉歲歲都站起來。
沈自來一笑,“這是兩個老板都在呢?”
“沈叔說笑了,我們這也就是開了間小店而已。”阮思嬌笑道。
葉歲歲問他,“沈叔這是又來買飼料?”
說到這個,沈自來歎了一聲,“我爸最近身體不太好,住院了,我媽這不是得去照顧他嘛。可家裏那一圈豬……平常都是我跟我家那口子去打豬草,我媽在家喂豬,我爸照管地裏的活,這一下子……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