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淮南子,三年不解甲弛弩(1 / 2)

即使男子拚命耕種,也生產不及軍役所需的食糧;女子日以繼夜紡織,也無法滿足軍用帳幕所需。文學館百姓疲憊,孤兒寡婦及老弱病殘者無法生活,倒在道路兩旁死去的人,屢見不鮮。直到蒙恬死後,在河套以南戍邊的勞役因陳勝起義,關東大亂而軍心不穩,很快散去,從而迫使秦帝國放棄河套以南之地。

現存史料提及有關秦國南征百越的曆史,可說是相當簡略。對於秦軍南征百越的經過,軍事部署、作戰環境以及秦軍麵對的軍事困難,《史記》的記載甚至可以用一鱗半爪來形容,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時間,實際上遠比北伐匈奴要早。

根據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趙佗所述,他已經在嶺南地區生活了49年。由於《史記》記載趙佗籍貫真定,並非嶺南當地人,故此可以參考他在嶺南生活的時間,從而推算出秦始皇何時開始南征百越。

自文帝元年往上推朔49年,為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正值趙國被消滅的次年,可見在趙國滅亡後不久,趙佗隨即因為趙人的身份而被徵召入伍,成為征越大軍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秦始皇在消滅六國的同時,便開始進行征服五嶺以南的軍事行動,而且更持續了十多年之久。

嶺南自古屬於瘴癘之地,亦稱百越,意指當地生活著眾多部落。

漢初文學家賈誼自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亦聽聞長沙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漢人畏長沙如此,比長沙更南的嶺南,其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

即使是馳騁疆場半生。未嚐言苦的伏波將軍馬援,自受命討伐在交址地區動叛亂的徵氏姐妹以來,在平定叛亂後亦自言後悔未有聽從弟弟少遊的話,做個平民百姓,反而從軍平越。

當時漢朝已統治嶺南地區達百餘年,土地半墾,道路粗通,郡、縣、鄉、裏四級政權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漢化。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已有巨大變化。

馬援在提及征越之戰時,仍猶有餘悸,恐怕客死異鄉,可以想像到秦朝時期,嶺南地區的自然及人文環境。較二百年後的馬援時代惡劣十倍,而現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對號稱瘴癘之地的嶺南采取軍事行動的最大目的,是看中當地出產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璣等物,以及揚威海外。

約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為後勤重地,在當地徵吏卒、新黔、甲兵及各種軍輸物資等所謂樓船之士。沿湘江水道為主要補給線,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軍一路勢如破竹,越人紛紛逃入深山密林,逃避秦人的統治。

秦征百越之前。由於百越地區的部落們已經矛盾重重,甚至多數相互攻擊,很難擰成一股繩抵禦秦軍的攻勢,但問題是百越地區部族眾多。盡管各自為戰,但越人逃入深山叢林的舉措。令秦軍難以徹底消滅其有生力量,加上秦軍水土不服,當地瘴癘橫行,致使軍中大疫,非戰鬥減員情況日益嚴重,戰事陷入長期化,正如《淮南子》記載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戰事中期,秦軍擊殺了當地最大部落的領,西甌國領譯籲宋,但越人並未屈服,反而推舉桀駿為新的領,這個新推舉的領在一次夜襲中大破秦人,並擊殺征越秦軍最高統帥屠睢。

秦滅六國,百戰百勝,但在百越地區的征戰居然令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淮南子人間訓》語),甚至連主帥也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