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門司,掌管皇帝朝會、宴享時讚相禮儀。在國家重大活動時,比如朝會、會見外使、國家宴會的時候,為文武大臣、親王宗室、各國使節、首領等人按照其官職大小對他們進行引導排序,並對他們進行各種禮儀上的教導學習,糾正他們的行為。就類似於後世的儀仗隊加禮儀隊,代表國家形象。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武臣子弟為看班祗候,在殿庭學習禮儀,熟悉後使為閣門祗候。
能當上閣門袛候的,都是武臣家的子弟。而且還要清廉幹練,有方略,善用弓馬的武臣子弟,然後學習禮儀,才能從看班袛侯轉為閣門袛候。
這閣門司內任官的皆是武臣清要之選,地位顯貴,職司重要,但又政務不繁,隻要在這位置做上幾年,再下放到地方帶上幾年兵,很快就能成為一方將領。
妥妥的好差事!
“錡拜謝太師!”劉錡鄭重地對蔡京道謝。
……
趙楷覺得自己得將府中的下人都換一遍,不然下人們每次見他都用看神一樣的眼光。
每每看到這樣的眼神,趙楷就覺得一陣不舒服。
還有,自己身邊也需要一些侍衛,電視裏那些個王爺哪個身邊沒有幾個保鏢?自己出門就隻能跟著一個馬車夫,這完全不符合王爺的配置。
趙楷找來王府的管家,一個姓李的老伯,趙楷記不住他的名字,每次都是叫他李伯。
“李伯,我想將府中的家丁下人們全部都換一遍。”
“這是為何?”李伯楞道。
“他們看我的眼神讓我感覺不舒服,都換了吧。”趙楷揮揮手。
“這……”李伯欲言又止。
“可是府中沒錢?”趙楷問道,應該不至於吧,換幾十個下人也花不了幾個錢。
“那倒不是,隻是府中這些下人身份都比較特殊……”李伯答道。
“哦?有多特殊?”趙楷來了興趣,好家夥,連下人都還有特殊的身份。
再特殊,能特殊到哪裏去?
“殿下可曾記得去年居養院之行?”李伯問道。
居養院算是趙楷的老爹趙佶上位之後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大宋各地經常發生饑荒,每次發生饑荒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規模的流民,這些流民沒飯吃,沒事做,經常搞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事情。
於是,有的地方官員為了防止這些走投無路的人跟自己對著幹,便建設了一些官方的房子,專門供養這些沒有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者,實在活不下去的人,也可以到這些地方去領政府的救濟糧,沒錢看病的,也能到這裏免費看病。
到了趙佶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威望不足,大權還在向太後手裏握著,對他不太放心。所以趙佶很需要通過一係列的政績來證明自己的勵精圖治之心,因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建立這種福利製度無疑能夠讓他收獲巨大的聲望。
於是,趙佶將這種房子賜名“居養院”,下令全國推廣,為鰥寡孤獨、貧病無依者饑中送飯、病中送醫,完備了社會救濟製度“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贏得了民心,提高了威望。
而建立之初,居養院的規格也是頗為高標準高規格的,趙佶甚至親自參與到其中,包括餐飲器具、衣服被褥、房屋院落的功能布局,都訂下了超高的標準,放在現代幾乎能有三星級以上賓館的豪華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