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佛道之爭(1 / 2)

趙桓見趙楷眼神越來越犀利,暗道失言,明白剛才自己的那句話引起了趙楷的注意,於是哼道,“我好心請三弟回宮休息,既然三弟不領情,那我也就不強求了,告辭!”

趙楷看著趙桓遠去的背影,麵無表情。

他的內心還是覺得太子應該與趙英沒有過多的牽扯,也許是因為趙桓怕自己被趙英拖累,才閉口不言,但在真相出來之前,也存在趙桓、趙英二人勾結的可能。

要趙桓配合他調查,那幾乎不要想了,要不派人暗中查一下太子?

想了一下,趙楷還是覺得算了,調查太子這種事情,牽扯太大,萬一傳出去反而會成為群臣攻擊自己的把柄,說自己恃寵而驕,恣意妄為,欲圖不軌。

待自己抓住趙英之後,太子有沒有問題就再清楚不過了。

想到這,趙楷就是一陣火起,都怪張嚴那個蠢貨,白白放走趙英,東跑西跑瞎忙了一個晚上。

現如今趙英遁去,如泥牛入海,又會易容術,想要再抓住他就難了。

唉,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現下還是回府好好睡一覺吧。

……

妙音寺,位於東京開封城外南三十裏,在開封眾多的寺院中顯得毫不起眼。

本朝皇帝多信道,道教得以發展昌盛,但在民間,佛教的信徒也有不少。

兩教之間近千年以來,從來不缺少爭鬥與衝突。

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自然是拉攏一派打擊一派,佛教的寺廟占據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資源,給統治者帶來極大的威脅。

為了抑製這種態勢,對於佛教自然是打壓為主,同時皇帝為了彰顯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自然會拉攏另外一個擁有廣大受眾的道教,以穩固人心。

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卻依然諸如有大相國寺、靈隱寺這樣富庶的大寺,這些寺廟固然是無所謂,靠著本身的名氣,照樣富得流油。

但不可能所有的寺廟都能過上這樣舒坦的日子,皇帝不會答應,道教中人也不會答應,在皇帝的默許下,道教中人極力打壓佛教勢力。

就比如之前的道士林靈素,就要求重啟夷夏之辨,改革佛教入道門。林靈素對宋徽宗趙佶說“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尼姑為女德。

太子趙桓曾經上殿為佛教爭辯,帶來胡僧十二人和五台山僧人等佛門中人與林靈素鬥法,僧人失敗,情願戴冠執簡,許多僧人抗命自殺。

僧人們都憋著一股氣,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這就讓一些心思不純之人有機可乘……

此時,妙音寺中,一個身穿士兵服飾的男子“撲通”一聲跌倒在地,眼睛睜地大大的,身體還在微微抽搐,身下流出汩汩鮮血。

一個光頭瞥了一眼倒地的士兵,麵露一絲冷笑,擦了擦刀刃,對著前麵的一個中年男子道,“趙大人,我們什麼時候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