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耕時節正是一年最為重要的一段日子。
農民們一年的收成全指望著這段日子間的勞作能否卓有成效。
去年是個豐收年,雖然年中的時候童貫征召民工備戰,但所幸的是趙楷及時叫停了這項舉措。
大部分民眾們在這個新的一年中,都向神祗祈求能夠再度出現這樣一個好年份。
趙楷最近發現,相比於後世,如今的氣候溫度貌似要低上一些。
氣溫的降低對於王朝而言並非好事。
糧食的產量和溫度息息相關。
在秦漢之時,北方尚可種植稻米,但如今河東、河北、山東之地基本卻是以種麥子為主。
造成這種現象的是一種名為冰河期的氣候變化。
這是這個時代的人所不知道的。
曆史上但凡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伴隨著象。
這種象可能是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
也有可能是江湖洪澇,房產被毀。
人們往往把這些災難發生的原因歸咎於統治者們的治理不順道,不得民心。
但實際上這些不過是地球正常的氣候變化。
幾乎每隔百年左右便會有一場較為明顯的降溫現象,短則數十年,多則上百年。
上一次冰河期正是發生在五代末、宋初時期。
算算時間如今正好也正是處於冰河期開始的階段。
氣候變化的影響如今還並沒有顯現出來。
人們就像是溫水中的青蛙,還沒有開始察覺到這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但從宣和年間開始,宋朝這片土地上的自然災害將會因此頻發,一直持續到三十多年後。
時也命也,當人們驀然發現災難接連不斷地發生之後,就會將問題的根源指向朝廷。
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人力有窮盡,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民眾靠吃飯的時代。
所以趙楷對農業十分重視。
宋朝此時已經錯過了五十年前那個變法的最佳時機,在如今這個冰河期變法非傷筋動骨不可。
但不變隻能坐等農民起義的大軍一波接過一波,變法或可還有一線生機。
而變法中重要的一環便是提高糧食產量。
將肥皂和酒精的整套產業全部打包賣給朝廷之後,趙楷將所得的百萬貫巨資盡數投入到農業生產當鄭
他將開墾荒地、修建溝渠、水庫細分成了一項一項的任務,包發到了新編的二十個軍頭上。
當成是日常訓練的任務,必須按期完成否則軍法處置。
不光如此,趙楷還動員其餘五路的司帥們共同搞生產。
頓時西北各處都出現了一派熱熱鬧鬧挖渠造田的景象。
這個時期還沒有玉米、紅薯、土豆等農作物。
畝產隻有約三石穀,在溫暖濕潤的南方這個數字則要高一些,畝產約有四石穀。
折算成後世的市斤大約是300斤左右。
這大概是什麼水平呢?
後世水稻的平均畝產量為445.82公斤,麥的平均畝產也有323公斤。
也就是同樣一畝土地,後世的糧食產量是此時的三倍!
除了開墾荒地,沒有第二條路能夠快速增加糧食產量。
趙楷對此也十分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