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太尉,我軍已經攻破睦州城,請太尉進城!”劉錡到童貫帳中複命道。
“好!劉指揮使不愧是西北猛將,將門之後!如此年紀便奮發有為,實在是我軍中楷模!我定當奏明陛下,為你等請功!”
童貫正在與麾下諸將議事,聽到劉錡這一不免有些發愣,但馬上就揚起了笑臉,大肆讚歎。
“此乃我軍將士全體之功,率先攻入睦州城的人是我軍騎營指揮使李彥仙,末將不敢居功!”劉錡解釋一番。
童貫更加讚賞:“劉指揮使高風亮節,有乃父之風!”
這話童貫是出於拉攏,當著眾人之麵刻意讚賞,但聽在劉錡的耳中卻不是這麼回事。
須知他的父親劉仲武當年以長子劉錫作為人質勸羌王子臧征仆哥歸宋,收積石軍。這等不費一兵一卒便開疆拓土的功績本應該是劉仲武為首功。
但當時劉仲武的上司是童貫,於是童貫便把這個功勞據為己有,將劉仲武的功勞一筆概括,閉口不言,而劉仲武礙於權勢也就隻能獨自吃下這個啞巴虧。
要不是趙佶當時高興之餘派使者前往邊境慰問將士,得知此消息,他父親為朝廷所立的功勞便成了為童貫升官加爵做嫁衣。
如今童貫開口他劉錡高風亮節有其父風範,這不是在羞辱他嗎?
“童太尉謬讚,劉錡不敢當之,太尉才是真正高風亮節之士!”劉錡話中帶著譏諷,反而恭維道。
“哈哈哈!老夫你高風亮節,你就不要謙虛了!世上能得到老夫誇讚的沒有幾人。”可惜童貫早就已經將他和劉仲武的這件過往之事忘卻,沒能聽出劉錡話語中的另外一層意思。
劉錡暗自警醒,他和童貫可算是老相識了,這相識自然是因為一直跟在趙楷的身邊,全程見證了趙楷和他之間的鬥爭。童貫自然也很清楚,他劉錡是趙楷的心腹之人。
但此時童貫對他假以顏色,笑臉以對,事出反常即有妖,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太尉,此時城中有三萬降卒,如何處置還望太尉定奪!”劉錡又向童貫稟報。
“這三萬賊兵,我看就殺了吧!像這等目無君父的亂臣賊子,留著日後在鄉裏也是一害,不如殺了一了百了。”童貫神色輕鬆道。
若是殺了這三萬賊兵,還能額外獲得三萬顆頭顱,到時候他又可以大書一番向趙佶稟奏:
臣童貫於睦州城下大破賊軍十萬,斬首三萬。
然後趙佶又會讓身邊的心腹運送大量的犒勞物資前來,並宣讀聖旨,他便可以借此機會在軍中發展心腹並撈取錢財,重回高位。
“太尉所言極是!”河北軍劉鎮、馬公直、黃迪等紛紛稱是。
他們早就已經傍上了童貫的大腿,自然是以他的話馬首是瞻,大拍馬屁。
楊可世與張思正等人雖然覺得此舉有些傷和,但童貫權勢在那擺著,完全沒有必要因此舉而去得罪童貫,畢竟這三萬饒生死與他們半毛錢關係也沒櫻
唯有劉錡聽後反對:
“太尉,這三萬士卒原本皆是良民,參與賊軍完全是被賊人富裘道人所逼,不從則隻有死路一條。況且他們聽聞官軍至此,真先欲開城門以迎王師,紛紛暴起將富裘道人戮之,大卸八塊。此乃教化之民,懇請太尉網開一麵,免其死罪,責令其還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