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一下子變得凝固起來。
蕭幹與李處溫互視一眼,不再言語,等著耶律淳的答複。
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隻能看耶律大石此舉能否成功了,否則他們再吐更多的口水也是無用。
好在,他們並沒有失望。
空氣凝結仿佛經曆了三秋,耶律淳抬頭望天長歎一聲。
“你們這是要陷我於不忠不義啊!”
“請大王以大遼社稷為重,登基稱帝!”耶律大石單膝著地,中氣十足地喊道。
“請大王登基!”兩隻老狐狸見狀,同樣單膝跪地。
公元1120年八月中,宋宣和元年,遼天慶十年,在天祚帝逃亡西去之後,百官、軍卒、父老、僧道等萬餘人聯名上書請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淳登基。
耶律淳數次拒絕,最終拗不過人心所向,在南京折津府正式繼位稱帝,加尊號“天錫皇帝”,改天慶十年為建福元年,並遙降天祚帝為湘陰王。
加封蕭幹為太師左丞相,李處溫為太傅右丞相,耶律大石為南樞密院使,其餘百官皆有封賞。
遼國新君繼位,百廢待興,又改元建福,自然希望建立一個平穩安福的大遼。
因此很快耶律淳便同時向金國和宋朝提出了議和的請求,希望兩國能夠停止與遼國的戰爭。
對此,金國隻是收下了耶律淳的信函,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倒是南麵的趙佶在得知了這一消息之後當著遼使的麵痛罵耶律淳謀反篡位目無君上,必欲起大兵討伐。
遼使帶著趙佶的貶斥之語回到了折津府,原封不動地向耶律淳表達了趙佶的憤怒之情。並帶來了宋軍前後兩路共計十六萬人馬,號稱三十萬,由太尉童貫親自領軍北伐的消息。
不光如此,一日之後,耶律淳便又收到了童貫的書信,勸說他投降。
真是豈有此理!宋人欺人太甚!當真以為我大遼可以被隨意搓扁捏圓了麼!
於是耶律淳便召開了他上位以來的第一次軍事會議。
會議由四個人參加,分別是左、右丞相蕭幹和李處溫,樞密使耶律大石和常勝軍統領郭藥師。
常勝軍原本名為怨軍,乃是耶律淳招募遼東饑民訓練而成,取報怨於女真之意,號稱“怨軍”,是耶律淳白手起家打造起來的一支隊伍。登基之後,耶律淳又給怨軍賜名常勝軍,希望怨軍能夠常勝不敗。
“幾位卿家,看來宋人司馬昭之心已露,始終覬覦我大遼之地。你們看,這是童貫寫給朕的勸降信。”
耶律淳將童貫的信給四人傳閱,並問道:“你們說,朕當不當降呢?”
“這童貫不過區區一閹人,安敢口出狂言!此等狺狺狂吠之徒,殺之亦嫌手髒。陛下初登大寶,理應出戰,打敗此獠以振幅我大遼民心士氣!”蕭幹當先開口。
“臣附議!”李處溫緊隨其後。
“臣願為陛下活捉此賊!”耶律大石一句廢話沒有,直接請戰。
“臣必為陛下雪恥!”郭藥師同樣不甘示弱。
“好!軍心可用!”耶律淳點頭,他也是有意與宋朝碰一碰,讓宋朝知道他大遼不是這麼容易敗亡的。此番召集幾位大臣前來也是想試探一下他們的意見,看看他們是不是和自己同一條心。
現在看來,僅憑君臣同心這一條,他就有底氣擊潰這十六萬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