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欺君罔上(1 / 2)

這廣寧一案,還得從十三年前廣寧失守一戰說起,當年藩軍聯合周邊幾個小國,突襲廣寧,廣寧守軍羅廷弼不敵,準備退守寧遠,前去接應的朱樺幀見廣寧已經失守,便建議放棄廣寧、寧遠和錦州,把所有人遷入山海關,所有帶不走的東西全部燒掉,不給藩軍留下任何資源。

因為廣寧城背靠燕山餘脈,易守難攻,是一座非常雄偉的巨城。當初發現藩軍有可能攻打廣寧時,朱樺幀就一再要求集中兵力布防廣寧,隻要廣寧城不丟,藩軍就拿其他城池沒辦法。可當時藩軍偽裝的極其嚴密,絲毫沒有露出攻打的意思,故而朱樺幀的建議沒有引起大元帥寧武侯的重視,待藩軍突然進犯之時,羅廷弼在慌亂之中,竟然被敵軍衝破城門,不得不棄城而逃。

廣寧丟失之後,錦州和寧遠要不要守就成了眾將頭疼的地方。錦州和寧遠雖然和廣寧離的不遠,但這兩個地方都非軍事重鎮,城牆也沒有修多高多厚,兵力也不多,和防守核心的廣寧城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而且藩軍要攻打廣寧的話,需要過海州、遼河,才能攻打廣寧,沿途江河沼澤比較多,不太好走,後勤補給很困難。而廣寧到錦州、寧遠是大路,很好走,這就意味著,廣寧一旦淪陷,錦州、寧遠這兩個小城基本就守不住了。

故而,朱樺幀看來,這兩個地方不太可能守得住,即使守住了,也沒有價值,反而是個拖累。因為它們位置不重要不說,還沒地方種地、生產糧食。守著這兩個地方,就必須從山海關內源源不斷的運輸糧食。

若跟藩軍在錦州或者寧遠長期對峙,後勤補給就是個大麻煩。因為藩軍占據廣寧城,後勤線就比他們從山海關內運糧草要短。若是藩軍派兵攻打錦州,長期圍攻之下,他們就要從寧遠派出援軍去支援,援軍很有可能就被切斷退路;若是打下錦州以後,再來圍攻寧遠,軍隊從山海關出來支援,也可能麵臨後勤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所以,在廣寧失守的情況下,朱樺幀認為沒有必要再守衛錦州和寧遠,而是幹脆退回山海關防守。節約下來的糧食和軍費開支,用來訓練軍隊。同時和廣寧相對的島上駐紮軍隊,牽製藩軍,使之不敢大舉進攻山海關。

等山海關這邊兵馬齊備、訓練完成,他們再直接出兵山海關收複廣寧,尋求與藩軍決戰的時機,然後再圖謀收複其他城池。

從戰略上,朱樺幀的這個布置是能最大程度降低損失的,而且當時藩軍來勢洶洶,若不及時撤退,有可能會損失慘重。故而,寧武侯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朱樺幀的布置。可他們卻忘了最重要的一條,這件事情從戰略上說得通,可從國法人情上卻是說不通的。

因為夏朝的軍法極嚴,打了敗仗的將領往往會被重罰,有守土之責的將領如果丟棄了自己負責守衛的領土,那就一定會被處死的。“失土者死”,這是每一個守邊將領都非常清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