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悲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困擾,都是源於內心的不慈悲。慈悲的人擁有含包太虛的寬廣胸懷,他們於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世間百態、人情事故,無所不容,因而少有煩惱與痛苦。

慈悲是炎熱夏日裏的叮咚山泉,給人以清涼,透徹心扉;慈悲是寒冷冬天裏的篝火,帶給人融融的暖意。

慈悲似水,柔軟無形。落入杯中,則呈杯狀;流入河中,則呈河狀;放之大海,則成就大海之寬廣與博大。

慈悲是對一切事物的欣賞與喜悅。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都是美,春去秋來、陰晴圓缺皆歡喜。

慈悲的人,安住當下,於萬事萬物不抵觸、不抗拒,有的隻是一份自在和諧;沒有人我、是非、對錯之分別,有的是一份“看盡世間百態,心中了無掛礙”的清淨平等。

慈悲的人,如春暖花開般讓人賞心悅目,隨時隨地散發著從容與淡定。與其相處,就如置身於“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美妙境界。

慈悲的人,內心通明透亮,纖塵不染。放下的是憂愁與煩惱,盛滿的是喜樂與悲憫。縱使曆經滄桑、容顏老去,也依然有著純真的笑容與柔和之美。

慈悲的人,魅力無限,所到之處都會生起一片祥和與安寧的氛圍,讓人情不自禁想要靠近。

慈悲的人,沒有敵人,他的世界永遠都是那麼美好!

觀世音菩薩之受人愛戴,源於她對眾生生起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 。

佛陀成就無上圓滿果位,亦源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慈悲宏願。

擁有了慈悲,就遠離了煩惱汙濁、輪回小我,收獲的將是無上菩提、寂靜涅槃。

在我們的圓滿自性中,每個人都有慈悲之性。“時時存好念,事事存善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並不斷身體力行地利益他人,那我們就融合在慈悲裏了。

或者,慈悲還可以更簡單,“一念心清淨”即是慈悲。

2、愛和慈悲

西方的基督教是“愛”的宗教,從某一個角度來講,這個“愛”跟佛教講的“慈悲”很相近。但是你細細的比較一下,就發現這個“愛”經常附加了比較複雜的關係在裏麵,而“慈悲”給人的感覺更柔軟、更祥和。

有一本書裏麵講到:“佛陀是慈悲的,他不和世間的任何事物抗爭,他隻是安住地接納一切萬物。”

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愛”就是接納、包容和欣賞。當你以這樣的心麵對別人,你就會升華出一種柔和的心境,並產生一種祥和、自在的微笑,這就是愛。

愛是相互的,所以也可以說,愛就是被接納、被包容、被欣賞以後產生的那種喜悅和感激。

我們說愛就是深深地理解和無盡地包容。當我們能理解萬物,就不會產生分歧和障礙;因為理解,就不會把自己武裝起來,並製造摩擦和怨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