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紮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而言它是絆腳石,隻能讓人止步不前;對於強者而言,它卻是墊腳石,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失敗是和成功相伴的,沒有失敗,人們就品嚐不到成功的味道。然而失敗也和痛苦相伴,這才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實際上,失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如果你過度沉溺於失敗帶來的痛苦和挫敗,那麼你就永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失敗並不意味著一無所有,它也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個警示牌,通過失敗總結經驗教訓,改變對策,重整旗鼓,才能以更好的姿態擁抱成功。在失敗中善於做一個“淘金者”,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在古蘇格蘭,有個國王名叫羅伯特·布魯斯。在他統治期間,周邊的那些部落總是企圖入侵蘇格蘭,雖然他率兵奮力抵抗,但還是有6次輸給了侵略軍。身為國王,屢戰屢敗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個王者不能守護自己的國家,屢次輸給別人,這種痛苦讓他不能自拔。
羅伯特不願再去想侵略者,他隻想擺脫這種痛苦。一天,他在茅屋裏休息的時候,偶然看到了一隻正在織網的蜘蛛。這個小東西一次次地將蛛絲纏到對麵的牆上,但是卻一次次地失敗。羅伯特數了數,這隻蜘蛛和自己差不多,已經經曆了6次失敗了。但是這隻蜘蛛似乎並不知道失敗的痛苦,仍舊不斷嚐試。終於,在第七次的時候它成功了。
羅伯特看後深有感觸,他想,一隻小蜘蛛都知道不斷嚐試,不斷調整自己,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於是他不再逃避,重新分析6次戰敗的經驗,終於在第七次的時候打敗了入侵者,守護了自己的家園。
如果將奮鬥分成兩部分的話,那就是守護和追求。人們有時會為了追求而奮鬥,有時也會為了守護而奮鬥。但失敗不會在意你為什麼奮鬥,總會不合時宜地出來打擾你。若是你被失敗嚇怕了,妥協了,那你就正中了失敗的下懷,任何消極情緒都不會希望你重新站起來。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呢?失敗又有什麼?大不了從頭再來,一次失敗不能否定你的能力,也不會讓你變得比一無所有還要淒慘,隻要豁出去,就可以戰勝它!
看看那些偉人們吧,就算是刻骨銘心的失敗,就算是深入骨髓的疼痛,他們也沒有被這種陰影籠罩一輩子,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會讓傷口愈合,時間會給自己反擊的機會,時間,自會解決一切。
我國古代有兩名了不起的軍事家,分別是孫臏和龐涓,他們年少時一起跟隨鬼穀子先生學習兵法。因為鬼穀子隱居山中,所以他們平時和外界接觸的機會不多,同窗情誼變得更為珍貴,他們甚至以兄弟相稱。
他們從師幾年後,魏國國君開始四處招賢求才,龐涓本就不喜歡山中的寂寞,想著自己也是時候一展才華了,便拜別了鬼穀子,下山入仕去了。而孫臏則認為自己學藝不精,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所以依舊跟在鬼穀子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