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人的感情已湧上心頭,就會在一定意義上喪失理智,就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頭來隻能是害人害己。
衝動是思想上的“魔”,衝動做事就會走火入魔,給自己和別人都帶來極大的損失和痛苦。人們常感歎:“世上沒有後悔藥。”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可是為什麼世人卻又對後悔藥念念不忘呢。很大的原因,就是聽憑一時衝動做了事,造成的結果再也不能更改。
人與人之間發生誤會是正常的,如果時時衝動,那麼我們將一直生活在悔恨中。小到做人,大到治國,皆是如此。衝動會讓人一時頭腦發熱,對周邊的環境、對自身的現狀都缺少客觀而清醒的認識。如此,失敗便是不可避免的。在關羽敗走麥城、慘遭殺戮之後,作為兄長、一國之君的劉備,就因終究沒能沉住氣,一時衝動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命運。
劉備曆盡艱辛,終於擁有了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創建了帝業。然而由於關羽的失誤,荊州被東吳所奪,關羽也被算計殺害。
劉備聽聞,悲憤交加,立刻要起兵伐吳,發誓要為關羽報仇。
趙雲勸說道:“當今的國賊是曹氏,並非孫權。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卻篡權自立為帝,神人共怒。陛下應該討伐曹丕,而不是劍指東吳。倘若一旦與東吳開戰,就不容易立刻停止,其他大計就無法實施。還望陛下明察。”
劉備心知這番話的道理,確是審時度勢之言。然而,兄弟之情讓他的心中已充滿了複仇的衝動,一心向戰。他對趙雲說:“孫權殺害了我的義弟,還有其他忠良誌士。這是切齒之恨,隻有食其肉而滅其族,方能消除我心中的仇恨。”
趙雲再勸道:“曹丕篡漢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間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
劉備甩袖反問:“我不為義弟報仇,縱然有萬裏江山,又有何益?”遂起兵伐吳,欲掃平江東。但最後落得個火燒連營,白帝托孤的下場。
劉備的這一決定顯然不是建立在冷靜的心態之上的,他已完全被自己悲傷和憤怒的情緒所控製,衝動辦事。由此導致了他失去應有的理智,喪失了審時度勢的能力。不但複仇未成,還把自己的性命賠上,而初有所成的蜀國帝業也受到重創。
這樣的失敗對於劉備而言,可以說是滅頂之災。衝動辦事的結果常常是徹底的失敗,且越衝動,造成的損失越大。
劉備在衝動之下,沒有認識到東吳根基已久,孫權善用賢能,上下團結,絕非如劉璋之輩似的軟弱;同時北邊曹丕虎視眈眈。在尚需穩定政權、鞏固人心之時,隻有聯吳抗魏,方能長治久安。彼時的劉備眼前,隻有義弟雲長的身影,桃園之情、同生共死之義充滿了他的內心,從而實施了伐吳複仇之計。其失敗是注定的。
生活中不難見到因為衝動而做出後悔事的人,那些法製節目中淚流滿麵、身穿囚服的罪犯,很多都是一時衝動犯下了錯。雖然我們不曾犯過法,但細數過往,或許也有因為衝動而失策的時候。但是後悔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比起想辦法補救,不如在一開始就遏製住,更何況,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沒有補救的辦法。
如果你無法抑製自己的衝動,那麼就讓時間來抑製。當情緒上湧的時候,在心裏默默地數幾個數,先不去想這個讓自己情緒沸騰的事情,直到時間讓我們平靜下來,一切才算開始。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控製好情緒,耐得住衝動。遇事沉得住氣,才能使目更明、耳更聰,才是圖謀遠慮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