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這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裏主人公安迪所說的一句話。
也許,現實生活的殘酷遠沒有電影結局所表現出來的畫麵那般動人,但當我們麵臨人生困境的時候,是絕望還是希望,卻是可以從中獲得的。就像那句話:“你不必害怕沉淪與墮落,隻消你能不斷自拔與更新。”而這種更新的基礎,就是內心永遠憧憬著未來的希望。它像一扇窗,讓我們不再受製於緊緊包裹著的世界,傾聽內心的世界,感受自由,體味輕舞飛揚的人生。
安迪在高牆裏和瑞德聊天:“我希望去墨西哥的一個小島;我希望去太平洋,用墨西哥語言說,那裏叫作‘失去記憶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個小旅館;我希望有幾隻廢棄的小船,然後自己動手把它修好,帶著我的客人去海上釣魚……”
而這裏的高牆,就是橫阻於灰暗的囚禁和純淨的自由之間的一扇屏障,是肖申克監獄的界限。更多地,它是囚禁人們內心的枷鎖。
安迪就是要在這所監獄裏殘度餘生的囚犯。在1947年的美國,緬因州的一位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終身監禁,從此開始了在肖申克監獄裏的生活。安迪並沒有殺人,但在監獄裏的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申訴顯得是那麼蒼白可笑。
肖申克監獄裏還有另一名罪犯,是那裏的“權威人物”,因謀殺罪被判終身監禁,已服刑20年,但數次申請假釋都未獲批準,他叫瑞德。之所以“權威”,是因為瑞德可以為囚犯們弄來香煙、糖果、酒,甚至是大麻。瑞德答應安迪幫他弄到一把岩石錘,讓他雕刻石頭來消磨監獄裏的時光。
而安迪麵對殘酷的現實,在20年的時間裏,利用這把小小的岩石錘挖通了牢牆。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過500碼的下水道,逃出牢籠。
獲得自由的安迪揭發了典獄長的惡行,並且利用典獄長貪汙受賄的錢在太平洋上買了座小島。後來,瑞德獲得假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裏,兩位牢友終於在太平洋上那座自由的小島上重逢。
不管經過多長時間,不管經曆過怎樣的困境,安迪的希望最終都實現了。因為,他一直相信著自己的未來,不管他生活的環境多麼肮髒,他都不認為這是自己人生的終點。有多少人終其一生沒能到達理想的國度,在現實中自怨自艾?其實不是命運不給你機會,而是你放棄了心中的陽光,任由烏雲占領了自己的內心,讓潮濕的心發黴、腐爛,最終希望也化為烏有。
希望也是一種堅持,你堅信烏雲背後有陽光,就可以在漫長的黑暗中默默等待,直到陽光普照,美好到來。
誠然,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有很多時候是令我們失望的。也許,我們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我們一直沒有緣分和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就連每年過生日或除夕零點時許下的願望也都不一定能實現。太多的希望都隻是在人們雙手合十中跳躍,卻從來沒能進入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