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必然會有風起浪湧的時候,也難免有與別人發生摩擦的時候,如果迎麵與之搏擊,也許會撞得頭破血流,船毀人亡,難有東山再起之日。此時何不隱忍一下,暫時後退一下。
隱忍不是懦弱,不是消極的處世態度,而是韜光養晦的智慧,是臥薪嚐膽的勇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問題,也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隻要我們能夠適度地退讓,總會撥雲見日、雨過天晴,獲得一片美麗的風景。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賦予“前進”以勇者的讚譽。因為“進”代表著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所以,不少人熱衷於“進”,而將“退”看作是怯懦的表現,是屈服的象征,不願意、不甘心“退”。
殊不知,在人生的道路中,前進並不是人唯一的處世之道。有時候,後退一步也能夠讓我們感覺到柳暗花明,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人生本身就是有進有退,有時候後退一步比前進一步更加重要。
春秋時期,楚莊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發兵攻打庸國。但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楚將楊窗也被俘虜了。三天後,由於庸國人的疏忽,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他對楚莊王說明了庸國的情況:“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出了一個主意,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使庸軍驕傲,之後再去進攻他們。因此,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這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軍心麻痹,軍隊漸漸鬆懈了鬥誌,對敵人的戒備也漸漸消失。
在這種情況下,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於是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此時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發起進攻,庸國士兵倉促應戰,抵擋不住,結果庸國被一舉消滅。
在這個故事中,楚國為了戰勝庸國,采取了妥協和讓步的方法,看似是處於下風,但事實證明,他們因為隱忍的“退”而創造了更好的作戰機會,最終他們戰勝了庸國,成了這場殘酷戰爭中的贏家。
生活中有很多以“退”為“進”的例子,比如,體育競賽中的足球、籃球賽,當進攻受阻,往往是將球後傳,謀取更有效的進攻,從而得分;汽車駕駛員,在泊車時,有時也需要準確地後退,才能將車停在適當的位置;汽車起步時,有時也需要後退,才能把車駛上前進的道路……
緊繃的弦總會有斷的一天,勞逸結合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在累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在難以解決的問題麵前,不妨退一步,給自己一個喘氣的機會,更給自己一個緩衝,這樣你再次爆發的時候才有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勝算。
鈴木集團成立於1920年,1952年開始生產摩托車,1955年開始生產汽車,如今是日本著名企業之一,向全世界的客戶提供優質產品。但在創業之初,這家公司卻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有一次,鈴木集團總裁鈴木太郎與西門子公司進行商務談判,雙方陷入了困境,原因是西門子公司堅持技術使用費提成率要占到銷售總額的9豫,鈴木太郎不讚成這一提案,建議將提成率降低到5豫。
雖然西門子公司答應了鈴木太郎的請求,但是合同文本的主動權掌握在他們公司手中,不僅許多條款都是有利於自己公司的,而且他們又提出新的要求,即把技術轉讓費定為60萬美元,並且要一次付清。
作為弱勢的鈴木公司,隻能聽任西門子公司的擺布。但是,當時鈴木電器公司的總資本不超過4億日元,而6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相當於2億日元,這筆沉重的技術轉讓費,對於剛剛起步的鈴木公司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巨額的費用,讓鈴木太郎陷入了兩難的選擇。如果答應,公司必將陷入財務危機,一場災難勢必在劫難逃;如果不答應,則公司就會失去一次發展壯大的好時機。在這種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鈴木太郎高瞻遠矚地指出,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退讓才知進取,於是大膽接受了西門子公司的苛刻條約。
由於鈴木公司從西門子公司獲得了最新技術,所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幾乎都有鈴木公司的參與,這為他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這樣說,雙方的合作使鈴木公司開始確立了國際大公司的地位。
如果不是一開始忍痛對西門子公司做出了退讓,鈴木集團恐怕很難成為如今一家全球知名企業。難怪有人說:“用爭鬥的方式,我們永遠得不到滿足;但是用退讓的方式,我們得到的會比期望的更多。”
拚搏是進取,但不是有勇無謀一味向前衝,在必要的時候,要懂得運用智慧去思考,選擇更合適的方法。這樣才不至於讓你的熱情被現實衝散,才不會讓你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