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拱手相讓(1 / 2)

此刻,他的眼中隻有李岩一個人。

見李岩的看向他後,弗拉基米爾再次問道:

“吳教授,您剛才把這首曲子演奏的真是完美至極,能問一下這首曲子是誰做的嗎?”

“這首曲子是我作的。”李岩笑著回答。

“什麼?你作的?”弗拉基米爾就像聽到什麼難以置信的消息一樣,一臉的震驚訝。

“是的,這是我上個月,為了安慰一個在比賽中受到挫折的小友寫的一首歌。”

“哦!我的上帝!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這樣一首堪稱經典的曲子,居然出自一個七歲的孩子之手,更重要的是,他剛剛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上帝啊,要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我肯定會認為你是在和我開玩笑!吳教授要是你在頒獎典禮之前,演奏這樣一首曲子,我肯定會認為今天的沃爾去音樂獎非你莫屬!那時,我將會見證奇跡的誕生一一世上最年輕的音樂家隻可惜這個獎項不能轉讓,否則,我定將拱手相讓!

“據新華社消息,李岩教授幹北京時間12月28日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沃爾去將,因其對數學界的突出貢獻,俄國總理親自為其頒獎。由於諾貝爾沒有設立數學獎,所以沃爾夫獎向來有著數學界的諾貝爾之稱,吳教授得這項榮譽,也是打破了我國數學家在國際數學大獎上的零突破!”

《人民日報》雖然李岩獲獎的消息國內很多媒體早就知曉,頒槳典禮也是國內全程直播,但是國內的報刊都是前一天夜裏印製,第二天早上發行,所以雖然知道李岩獲得這一獎項,但是頒獎典禮結束之前,報紙上是不能刊登這一消息的。

因此,在李岩獎的第二天,《人民日報》就報道了這一消息,接著各大報刊網絡媒體紛紛轉載。

李岩獲獎上報這一現象還是有點奇怪的,雖說在網絡如此便捷的時代,不論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小事,瞬間就能傳遍整個網絡但是傳統的紙質媒體卻不一樣,尤其是在傳統媒體界具有如此權威性的《人民日報》刊登這一消息。

雖說華夏自秉著科教興國的策略,但是媒體卻一向輕視科技新聞。就比如當初世界雜交稻之父袁隆平獲得沃爾夫農業獎時,一開始也隻是地方報紙用了幾百字的篇幅刊登這一消息,其他報刊媒體對這一消息根本沒有興趣。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人雖然獲得大獎,但是人氣卻不高,刊登他們的信息,還不如刊登一個三流明星的八卦來的關注度高一些。但是李岩卻和他們不一樣!

且不談李岩之前的名氣,但說這次,他一獲獎,《人民日報》就立馬刊登這一消息,就足以說明一件事這是上頭的授意,這時把李岩當成新一代青少年的楷模!

別看報紙上這短短的幾百個字,但是它的政治意義卻是很大,這巴掌大一塊地方的白紙黑字,就相當於上頭給了李岩一塊護身符。以後到當地政府辦什麼事,相關部門也不敢肆意刁難,要不然這就是和上頭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