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我讀印度大師克裏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很有共鳴,對此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例如:
“一個喜悅的、真正快樂的人,是不費力氣生活的人。”
“我們的心有沒有可能隨時都自在,完全沒有掙紮,不僅僅是偶爾感覺自在就算了?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能進入不再與人比高低的喜樂狀態。(內心掙紮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忌妒、貪婪、野心和競爭……當我們掙紮時,起因總是來自真實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間的衝突。”
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與人競爭,總要與別人比高低,別人比自己強時,就難免忌妒,這就使我們的內心不得安寧。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比我們更有才華,更有權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麗,如果不安於自己所擁有的,內心就永遠沒有快樂。除了和別人比,我們還同期望中的自己比,期望中的自己也總是比真實的自己更有才華,更有權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麗。而這樣就必須不斷地奮鬥。裏爾克說:“我想,就是這種費力的態度毀了我們,使我們幾乎每分每秒都在奮鬥中。”
我到底是要費力地生活,還是不費力地生活?我到底是要喜悅地生活,還是要痛苦地生活?應當做出選擇。
我到底喜歡做什麼
克裏希那穆提說:“弄清楚我們想做什麼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時代如此,在我們一生中,這個問題都存在著。除非你親自弄清楚什麼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則你會做一些對你沒有太大意義的事,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十分悲慘,正因為你過得很悲慘,你就必須從戲院、酗酒、閱讀數不盡的書籍、做社會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來讓自己分心。……你一旦發現真正愛做的事,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了,然後你就會有能力、信心和主動創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愛做的是什麼,你隻好去做人人羨慕的律師、政客或這個那個,於是你就不會有快樂,因為那份職業會變成毀滅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說來真是慚愧,我現在的問題仍然是沒有弄清楚我想做什麼。幸虧他說,在我們的一生中這個問題都存在,要不然我真要無地自容了,因為我一直以為這個問題應當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解決了。有些幸運的人早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王小波屬於比較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所以他是快樂的、幸福的。
我現在的情況是,對社會學還比較喜歡,做起來有一些快樂;對文學無限向往,但是缺乏才能;也許最終發現,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觀察四季輪回。我現在急不可耐地等待著2012年,那時我60歲,退休。我現在的感覺有點像我的一位80歲的調查對象(一位老年同性戀者),他對我說:“我真正的生活從60歲才剛剛開始。”
隻觀察,不批評
克裏希那穆提說:“大部分人都不快樂,他們不快樂,因為他們的心中沒有愛。如果你與別人之間沒有隔閡,對於相識的人你隻觀察而不批判;如果你隻單純看著帆船在河上駛過並欣賞它的美,愛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他在書中好幾個地方提到不要對別人妄加評論,隻是觀察,什麼也不說。這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可大不相同。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常常得到的一個負麵的評語就是“老好人”。直到工作了,還常常會被認為太“缺乏鬥爭性”。其實,大師的想法不無道理: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善意和愛對待周圍所有的人呢?為什麼一定要找出別人的缺點呢?為什麼一定要跟周圍的人“鬥爭”呢?如果我們對周圍的同事、鄰人甚至路人都充滿善意,我們的心情一定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