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1 / 2)

臨安來的宣旨太監終於抵達了江西贛州。

宣旨太監帶來的不但有太後的《哀痛詔》,還有給他個人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

接到詔書和專旨,蔣清揚心情十分沉痛,他淚流滿麵地思索著當前岌岌可危的形勢。

很多年以來一直擔心的事情,現在終於不可抵擋地來臨了。

從《哀痛詔》和專詔的內容來看,當前的形勢真夠緊急的。況且詔書發出,由宣旨太監傳到這裏已經有一個月了,臨安的局勢隻會更加緊張了。

雖然自己自己入仕以來,命運多桀,仕途坎坷。但自己一心想著報效國家的念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當年父親蔣儀是如此教導的,家鄉的父老前輩也是這樣教導的。如今國家有難,我蔣清揚又怎能袖手旁觀呢?

於是蔣清揚決定立即應詔勤王,挽救國家於危亡之際,救民於倒懸之時。

說到起兵勤王,此刻卻麵臨著兩個大難題:兵源和糧餉。

臨安方麵的朝廷隻發出一道詔書,給了蔣清揚一個江西提刑的頭銜,可是兵源和糧餉都沒有絲毫,都要蔣清揚自己去想辦法。

而到哪裏去找抗燕的義士組織義軍?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又到哪裏去籌措義軍行動所必須的糧餉?

麵對這些困難,蔣清揚沒有畏懼,也沒有退縮。辦法總是想出來的,他很快就積極行動起來。

聽說贛州城裏,有位已經曆任州縣官28年到仕的老人,名叫燕繼周,在贛州有很高的威望。

蔣清揚親自步行到他府上,專程拜訪並向老先生虛心求教。

燕老先生大為感動,他憚精竭慮地策畫,詳細地提出了起兵方案,建議蔣清揚廣泛求賢納士,征集起兵方略

老先生不顧年老體弱,帶上兒子一起,四處發動贛州豪傑,甚至連山區的少數民族也發動起來了。

才兩三天功夫,蔣清揚就向江西各地發出檄蔣,要求各地聚兵集糧,準備入衛京師。

蔣清揚還派他的鄰居、朋友劉湖等人,去發動鄰郡以至湖南、廣東的義士。

贛州有個姓王的青年書生,因為父親剛死,母親病危需要人照顧,暫時不能參加義軍抵抗暴燕。

他就去求見蔣清揚,對如何激勵士氣,加強軍事訓練等等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由於抗擊燕軍入侵是正義的事業,保家衛國是廣大人民的共同心聲要求。

同時蔣清揚又在江西這官數載,在江西人民中間深孚眾望,深愛民眾愛戴,所以值此救亡圖存的危難時刻,他登高一呼,便有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群起響應。

在極短的幾天時間內,一支嶄新的,完全以平民百姓為主體的愛國新軍組建成功了,人數竟然出乎意料地多達5萬人。

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啊,這裏有蔣清揚的親戚、同鄉、老朋友,也有許許多多蔣清揚所不認識的軍事將領、地方官吏、蔣人書生等等。

保家衛國的共同信念驅動下,他們完全信任蔣清揚,追隨蔣清揚起兵抗燕,生死與共,成了蔣清揚今後抗燕大業中的中堅力量。

問題又來了,5萬人的新軍在極短的時間內組成了,然而這5萬人的吃飯和穿衣則又成了大問題,總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冷得發抖,衣衫襤褸地去跟燕國軍隊拚命吧。

臨安隻給了個空銜,朝廷糧草軍餉分蔣未給,這個難題,隻有靠蔣清揚自己想辦法籌辦,由江西人民自己出錢出糧。

相對貧窮的平民百姓來說,他們可以參軍去打仗,用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增抵抗暴燕的入侵,但拿不出錢和糧來籌措軍餉。

一些富人是有錢有糧的,可是他們卻不會心甘情願地獻出來,真金白銀的財物,扔到看不見的地方,誰都會肉痛的啊。

怎麼辦?蔣清揚回到家中,因父親過世較早,他和母親、兄弟商量之後,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充作為義軍糧草軍餉的啟動費用,以期能夠打動“士民助義之心”,徹底解決義軍糧草軍餉的經費嚴重缺乏的首要問題。

蔣清揚把家產清理了一下,然後在他家客廳裏設宴,邀請當地父老鄉親的代表赴宴。

他首先站起來,為大家一一敬了一杯酒,然後誠懇地說:

“各位父老鄉親,不瞞大家說,大家都知道,如今燕國的軍隊已打過長江,日漸逼近臨安了。我大齊江山已經是危在旦夕。我蔣清揚決定起兵勤王。為解決義軍的糧餉經費不足問題,我和家人商量決定,現將全部家產變賣。你們有經濟上有能力買的,請幫忙購買下,實在是沒有能力買的,不妨就請作個中人,作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