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利用水力做了鼓風機和輸送帶之外,還用水力做了鍛打錘,簡易砂輪、車床等等工具,讓工匠們佩服不已。
強弓和硬弩是需要研製製造造出來的。我在現有的弩上做了大改進,把弓臂不但改成拓木加牛角的簡單複合式,而且加厚,力量變得更大。
再在弩身前麵加了一個裝置,隻要士兵把弩往下一指,就可以用腳踩上弩身前麵的一個套子,然後順勢可以雙手上弦了。
我還並不由此感到滿足,我把前世曾經從網上看到的關於製造十字弩所用的,偏心輪裝置也用在上麵,反正我們現在有簡易的車床,雖然那些複雜的元件暫時還弄不出來,但是要車個木製偏心滑輪還不算難事。
如此強悍的弩可以射四百五十米。當時一試射,五十米連穿兩層重甲,頓時把前來討要“新式武器”的百勝軍的眾將領們都嚇得目瞪口呆。
還有研發改製長弓,我借鑒了我前世所知道的,關於英國長弓的製作工藝,利用我們現在的工藝條件,進行改進。
我首先讓工匠師傅們做一個專門的托架,這個托架當然是用硬木製成,托架的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麵由上到下以每四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二十厘米。
再選上好的一整塊拓木,做好弓形,在弓背鬆弛狀態用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裏,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
這時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
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讓弓背“休息”一柱香(時間標準不好訂,以後再說),使內力(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
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兩厘米。當達到適合的標準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然後再結合中國複合弓的製作工藝,用鹿筋或牛筋做成韌絲,密密有序地纏繞著弓身,再用牛皮、豬皮等獸皮熬製的皮膠塗滿,最後上漆風幹。
弓弦用鹿筋纏織而成,放在魚膠(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裏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再風幹纏繞在弓角上,拉直後用魚膠加固。
如此出來的長弓呈長月形,和以前慣用的山形弓有區別。弓有一米六高,配合用八分米長的拓木箭矢。
我試了一下,感覺力度和以前把玩過的一米八多高的英國長弓差不多,但比現在標準精製的中國複合弓力度要差。
箭矢方麵我也動了腦筋,神臂弩箭矢為五十厘米,一般的重木箭身,鐵翎尾;長弓箭矢為八十厘米,雁翎或雞翎尾,箭身為重而有彈性的拓木製成,在鬆弦射出的那一刻,會和英國長弓箭一樣,箭身會彈起,微微彎曲,和弓臂不再接觸,減少了摩擦。
箭矢的箭頭都一樣,屬於標準製式。三棱尖刺,每邊等長,尖身長四厘米(一直到三角尖頂),尖身每麵都有一個血槽。用生鐵在模具裏鑄造,再由工匠細心打磨開刃。
我現在非常感謝他的射箭教練,正是他那套要射好箭先要了解弓箭本身的訓練理念,讓我對弓和弩都有了深刻地了解,這才讓對弓弩改造起來得心應手,造就出後來舉世聞名、並讓諸多敵人聞風喪膽的利器來。
有了這些利器,我開始對屬下的百勝軍進行了配備的改動。我和手下幾名將領對以前戰事中得到的經驗進行總結,再歸納現在戰事的特色,然後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唐、宋、明和國外古代的軍事編製,確定出百勝軍正式的編製。
以隊為基本作戰單位,一什刀手,持小圓盾配樸刀,穿步兵甲(該甲分前後片,胸和背心釘鐵製甲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麵疊綴著幾排方形皮製甲片。);
兩什盾牌手,穿步兵甲,配龜盾牌、細長矛並雁翎刀,他們為一哨。兩什弓箭手,配長弓,五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四什神臂弩手,配神臂弩,配三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共為兩哨。
其餘旗手、號手與士官同,均配橫刀,穿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鎖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