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九公子:何梧可棲,唯心而已(1 / 2)

初初看到此文,委實為作者的文筆而驚豔了好一陣的時間。這樣的文章,適合在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仔細的品讀,品位那字裏行間透露出的珠璣,深入到文中,去感受所有的一切。

“臣女言氏,幼承庭訓。父兄戰亡,蒙恩入宮。宮中兩載,深受王恩。雖為女兒,亦曉大義。夜中每每難入眠,深恨此身非男兒。今請和親應國,惟願以己之身,為國略盡綿力,一生不悔無怨。”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鏗鏘有力,不卑不亢。似乎從這幾句短短的話中,便可以看到那個麵對著君王,亦無絲毫懼意的姑娘,執著堅韌的臉孔,如此古風,當真少見。

看到後麵那套對於“女子大行”的理論見解,更是令我心生歎服,雖然有參考文獻的成分,但能見這個納入進文中,加之如此古風的對白,也足以讓我為之讚歎。

開篇就說道,此乃四國並立的亂世,既然是亂世,不然少不了那些宏大的戰爭場景,和不變的亂世紅顏。第一卷倒敘的手法用的似乎頗多,一開始便是應國的滅亡,通篇充滿了緊湊的感覺,讓人情不自禁的溶於其中,看那個亂世中的無可奈何。

楚璃是已經亡故的應國太子,其實在上卷中,隻是穿插著描述了一個個小小的場景,沒有通篇累牘的描述,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那個白衣飄揚,唇角含笑,恍如天人之姿的男子,就這麼悄悄的走進了心田。即使是通過書中的描繪,也為這個早早便夭折了的謫仙般男子惋惜,如此驚才絕豔,變成了這個亂世中一縷不甘的亡魂。對於你把他寫死了,我表示剛開始真的是,遺憾,不能用語言形容的遺憾,剛開始真的是希望其實逃出去的那個就是楚璃,後來……也許還真是吧。

對於慕侯段竟瑉此人,其實在剛開始他們兩個言行出奇一致的時候,我心中就有過淡淡的懷疑,懷疑他們兩個是不是有什麼關係。對這個人,其實說不上喜歡或者厭惡。雖然問津說他竟來若是娶妻定當娶一個對他的江山大有助益的女子,但是,在彼時他尚不知問津真是身份時,就曾經許下過一世的諾言,想來絕不會作假的。我想,他對於言問津這個女子,是真的付出了感情的。他會為了她,許下一世的諾言,不論她的身份;他會為了她,離開封地隻為聽到她身死的消息,不顧君命,對於他這樣有野心的男子來講,這大概是真的喜歡吧。雖然對於他當初拋棄了問津,導致了之後的種種這樣的行為敬謝不敏,卻也提不起來半絲的討厭,畢竟,他愛的人已然變成了他的妹妹,此生他們再也不能在一起。這樣已經足夠了。

第一卷主要還是圍繞著涼寧展開,包括一並揭露了女主撲朔迷離的身世,和涼寧最終的兵變。離開涼寧時,問津年僅二十一歲,她這二十餘年的生活,當真是比得過尋常人的一生了。

曾經在她年紀尚幼之時便家破人亡,隻剩下了一個小姑娘孤苦無依,後來被帶進了涼寧皇宮,也不知道是福是禍,有那樣一個強勢且不喜歡她的中宮。要有多麼大的勇氣,她才會毅然決然的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做和親的公主?

其實在第一卷結束的時候,心情真的很壓抑。她這二十餘年一共愛過兩個男子,一個是她的血濃於水的哥哥,另一個,曾經擁有時未曾珍惜,當她每每夢回之時,懂得了自身心之所向,那樣出色的男子,卻已經魂歸沙場……

人生最懊悔之事不過如此,曾經得到的不及珍惜,等到失去了,才驀然回首,來處早已經沒有了那個一直等待的身影。言問津,這個嚐盡了人事各種滋味的少女,又是懷著怎麼樣的心情,離開了涼寧那個承載著他無數回憶的地方?

對於李持這個人,其實我是非常喜歡的。我本身很喜歡江湖人特有的那種豪放與不羈,縱馬馳騁,仗劍高歌,多麼恣意瀟灑,更遑論九州第一的劍客身份,足以讓他踏遍天下,攬盡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