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雲中太守的田順,事實上也同樣是一位多年就戍守在大漢邊陲的重要將領,有著多年戍守邊陲、同群胡征戰的豐富經驗。
‘五路出擊’的最後一位主將,則是在朝堂上身居禦史中丞、此次出征加掛祁連將軍銜的田廣明。作為三公之一禦史大夫副職的田廣明,以往也是出身於軍方,所以此次才統率著五路中實力最強的四萬餘京畿駐屯軍擔當了‘五路出擊’中的一路。在‘五路出擊’的漢軍中,其餘的四路均是由邊軍來擔綱,唯有田廣明這一路,是由京畿的駐屯軍所出任。
少許多句嘴:不要被‘禦史’兩個字給迷惑。在這個時期,禦史並非是像後世一樣的乃是‘糾察、督查’的代名詞。不妨把兩個字拆解開來理解:禦,含有著禦駕的意思;史,含有著長吏的意思。在這個時期,作為禦史類主官的禦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當然,督查、糾察的職責也是在禦史大夫的權限之內。
還有一點就是,此次大漢雖然名義上是‘五路出擊’,事實上以相互之間的相隔距離和協同配合來說卻是相當於兩路。既正麵的一路是以田順和田廣明在前部實施分進合擊,後麵由經驗老道的前將軍韓增坐鎮協調、支援。而另一路則是在側翼由範明友出任前驅,隨後跟進的後將軍趙充國作為奧援。
雖然朝廷並沒有對五路出擊的漢軍作出明確的屬從關係硬性規定,但擺出的總體態勢則儼然是分別以兩位‘位比三公’的朝廷軍方重要將領韓增和趙充國來統一協調正麵、側翼的兩路進攻。可想而知,如果正麵的三路、側翼的兩路如果分別會合到一起,自然是就要由位尊的韓增和趙充國來總攬統籌的調度一切。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沒有永恒的友誼,隻有永久的利益。大漢準備了很久的、主要是針對著近幾年又逐漸的囂張起來、已經整合並降伏了聚居在中原北部大漠上的大部分夷族的匈奴人的這次重大的軍事行動,卻徹底的誤中了群胡蓄謀已久的圈套,使北征的五路漢軍或被圍、或進退失據的徹底的被陷在了大漠深處而無法自拔,隻能是勉強的進行著就地頑抗、等待著大漢加派援軍前來接應。……
‘五路出擊’的起因則是由於:近幾年來,以壺衍鞮為大單於的匈奴人經過逐漸的兼並、擴張已經囊括了幾乎大半個中原北部的廣袤大漠;大漠之上的其他夷族各部相繼接二連三的雌伏於匈奴人的淫威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匈奴人在繼續的加強對其不肯屈服的夷族部落進行威壓、兼並的同時,亦又開始了大漢邊郡的騷擾和劫掠。
鑒於匈奴人的氣焰逾漸囂張,本就已經準備對匈奴人實施強力反擊的大漢朝廷,恰巧在此時接到了原本與大漢結好的大漠西部烏孫國的求援國書。
烏孫國在國書中奴顏卑膝的請求大漢對受到了在匈奴人的支持下的鄰國車師國攻擊的烏孫國予以支援的同時,亦信誓旦旦的保證會派軍配合來援的漢軍作戰。烏孫國在國書中還允諾:此次征戰的輜重補給均由烏孫國承擔。待打敗車師國同匈奴人的聯合進犯後,烏孫國會對大漢歲歲納貢、年年來朝,永遠的歸附於大漢。
在這種情況下,大漢朝的朝廷中樞決策層最後才確定了之前的‘五路出擊’。由於目前匈奴人已經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覆蓋著大半個北部大漠,大漢如果要對烏孫國進行支援?就必須首先對匈奴人發起攻擊。隻有驅逐、擊退了匈奴人打開戰略通道,才有可能攻擊到被匈奴人翼護在背後的車師國,也才能真正的實現對烏孫國的支援。
因而,大漢朝朝廷中樞的決策層確定了‘五路出擊’的戰略之後,也馬上委派校尉常惠前往烏孫國會盟;要求烏孫國出兵協同大漢共同夾擊匈奴人。雙方聯合擊敗匈奴人之後,視情況大漢再配合烏孫國對匈奴人支持的車師國予以打擊。在得到了烏孫國的允諾國書、常惠也留在了烏孫國監督烏孫國出兵之後,大漢的五路大軍才正式的開始向大漠進發了……。
然而,令大漢朝萬沒想到的是:籌劃了數月的與烏孫國聯合出兵夾擊匈奴人的這次重大的軍事行動,卻是完全的鑽進了塞外群胡設好的圈套裏,促成了塞外群胡聯合到一起對大漢帝國進行發難的這一個天大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