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名碩在母妃那碰了釘子之後,行為便有所收斂。他自己冷靜下來想想母妃說得也很有道理,畢竟這可是一件大事,若是做了就必須成功,否則的話就隻能是死路一條。
又適逢他過了十八歲,皇上正式封他為禕王,把距離大都百裏之外的縈城送給他做了封地,讓他遷出宮去。
臨別之時,娟妃拉住了她的手一遍遍的叮嚀,讓他好好地在封地居住,安分守己,切莫輕舉妄動。另外也要時刻觀察朝堂的動向,為皇上排憂解難,隻有最終贏得皇上的心,皇上才會將他立為太子。
上官名碩卻不像母親那般想,他認為皇上對他這次的封王分明就是一種懲戒,盡管大宛前朝也有封王的皇子重新立為太子,但這也足以成為橫亙在上官名碩心中的一根刺。
他暗暗打定了主意,在封地暗暗的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實力,隻待有朝一日,一舉奪得他想要的東西。
其實上官明軒這一舉,除了多少有些警告上官名碩的意味,也是想讓上官名碩出去曆練一番。兩個水火不相容的皇子分開一段時間,就能讓距離和時間衝淡他們彼此的隔閡,這樣他也就更能很好地將這兩個皇子審慎一番。
華燁自從成為皇後的過繼之子後,就每日住在了朝鳳宮。華燁對待皇後恭敬有禮,孝順有加。皇後又為他找了一個武功老師和文化老師。兩位都是這大宛朝堂一等一的高人,華燁每日的學業都是安排得緊緊的。
皇後當年嫁給皇上時,皇上還是英王。她做正王妃的時候,皇上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寵愛的側妃,那是一個美麗賢惠的女子,更是癡心愛著皇上的,凡事都為他著想。
皇上是想借助皇後家族的勢力奪取皇位,故而皇上對她便是淡淡的。皇後因此對那位側妃心生記恨,於是就想方設法的謀害她。
後來那位側妃懷了孕,在臨產的時候,她找人做了手腳,弄死了那個孩子。側妃產後虛弱,又蒙失子之痛,沒有多久就香消玉殞了。皇上為此還傷心不已。
當時皇上還未登基,雖然心中也隱隱明白自己寵妃的死和皇後脫不了幹係,但也是無法奈何於她。但這股怨氣卻是徹底結下了,這就是皇上始終不喜皇後的原因。
後來,她也懷孕了。或許是報應使然吧,她的孩子在生下來沒有多久就夭折了。
三年後,上官明軒登基為帝,廣納秀女,充盈後宮。後來,就在娟妃的幫助下剝奪了她主理後宮的權力。
這麼多年她日日受冷落,可爭強好勝的心也沒有一刻停下來過。她每時每刻不在尋找著機會,機會終於被她等到了,她成功的將華燁變成了自己的兒子,隨後就巴巴地盼望著,華燁能夠秉承大業,日後成為新帝,將她扶上太後的寶座。那她此生也就了無遺憾了。
華燁也正是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才一直對她恭順有禮的。
華燁天資聰穎,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在這兩位得力老師的教導之下突飛猛進的進步。
這讓皇後看到不禁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她總是尋找時機到皇上麵前誇讚華燁如何能幹,而上官明軒卻總是淡淡的。對這些不置可否。
其實上官明軒如此敏銳怎能看不到華燁的傑出表現呢?隻不過這話由皇後的嘴中說出來,就讓他徒生了幾絲厭惡之情。
卻說芷君在這段日子裏每日都是在禦書房侍候上官明軒批閱奏折,每到上官明軒入神地批閱奏折的時候,她就垂手站在一旁,隨時為他磨磨,或是倒茶,再或是添上燈油。
從上官明軒批閱奏折來看,他絕對是一個勤勉的皇帝,每一個奏折,他都要細細地看好幾個來回,在一些重要的語句上做上批注,這些批注往往會寫的密密麻麻,不亞於奏折的字數。
那一日,上官明軒看到一份奏折,是一個小地方官彈劾州府的大官員隨意增加稅賦,搜刮民脂民膏之事,他不由很是氣憤,連她剛送上的茶盞都給碰灑了。當時芷君不動聲色,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
芷君心想:“如此看來,上官明軒也是個親政愛民,痛恨貪官的,那他當日為何就執意判了自己一家滿門抄斬的大罪呢?”
旋即,上官明軒注意到自己的失態,便緩緩說道:“朕嚇壞你了?”
“不,奴婢覺得皇上您很是勤政愛民,大宛的百有由您這樣一位皇上實乃幸事。”芷君連忙微笑說道,盡管這樣溜須拍馬的行徑為她所不齒,但她卻也是不得以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