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恢複生機(1 / 3)

看著周修文一臉沉思的離開,雲莞輕歎了一聲。

她撐著下巴喃喃道:“我好似一個趁火打劫的強盜一般。”

蕭韞之不知何時出現了,聽到雲莞這番話,不由得笑了:“阿莞想的都是治災的良策,怎會是趁火打劫?”

雲莞努了努嘴,她雖給周修文談及了一些時下的人還不太認識的隻在措施,但實際上,也想從周修文這兒,拿到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其心不純,雲莞內心有些道德譴責,但她明白,若是再來一次,她依舊會這麼做。

想到這裏,雲莞不由得笑了,感覺自己像個虛偽的白蓮花似的。

蕭韞之瞧著雲莞神色變幻,道:“周大人是個書生,斷案治民自有一套,但生意買賣的事情,卻著實不太明白,知曉的事情,還不及阿莞十分之一,阿莞這般提醒他,假以時日,他離開陵陽,再回頭瞧瞧自己在治時之事,還會感謝阿莞呢。”

雲莞被蕭韞之的話逗笑了:“你便捧著我吧。”

周修文再不懂經商,也不至於用不及她十分之一這種話裏暗裏誇她。

蕭韞之歎道:“如今阿莞已經不信我的話了。”

雲莞:“……”

這委屈的語氣,是怎麼回事呢?

雲莞輕哼了一聲,道:“算計了周大人是真的,但治災也是真的,不管了,已經做了。”

蕭韞之失笑,“我知道阿莞比任何人都希望身邊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他也更知道,阿莞想清楚當年桃花江堤壩修築的事情,為此,周修文治下的百姓有了好日子,才有更多的底氣來查找真相。

也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底氣,為她的親人、朋友討回公道。

但這話他不能出來,否則,阿莞該惱羞成怒了。

*

周修文與雲莞一番交談,自然不能快速決定下來。

但災後百廢待興、農田需重耕,被毀的民房也需重新修建起來,尤其如今已是七月,正是南方第二季穀物種植的時候,再不鼓勵百姓耕種,便錯過時機,後期秋霜過重,便有礙收成。

因此,當桃花江的大壩還在緊急修建,雲莞還等不到周修文一番考慮的結果時,官府便已經在城牆上、各鎮口、驛站張貼了鼓勵秋種的文書。

周修文采用蠲免之法,以減少、免除大部分賦稅之法,鼓勵百姓開荒種植,減輕災民的負擔。

但凡百姓開荒,土地暫歸百姓自由耕種,三年之內,賦稅收取減為原來的一半,除此之外,官府為民貸糧、貸種、貸耕牛,目的在以最快的速度,盡快完成夏耕之事,確保秋後,十之八九的百姓,有良可食,在最快的時間之內,恢複正常的生產與生活。

法令一出,因為災難而頹靡了將近半個月的百姓們,漸漸恢複了生機。

秋種之事一解決,官府庫存的糧食告急,周修文同意了雲莞的提議。

因交通延遲、信息滯納,朝廷尚未給出任何有效的建議及舉措,各州府城池隻能自救。

為保證成效,周修文選擇與雲莞合作。

陵陽城西的土地交與雲莞修建經營,而雲莞將陶伯去北方收集的米糧送回陵陽城緩解燃眉之急。

幾乎也是同一時間,周修文發出文書,陵陽極度缺米,不抑米價,各地的糧商,盡可前來。

這消息才發出的第二日,陵陽城境內的糧商便開門做生意了,四通八達的水路,也將這個消息,傳去江東、江北,一時間,各地糧商皆往陵陽城而來,城內的糧商,也大肆從別處購買糧食,運回城內。

可米價過高,從前一石精米六百文,如今升價至九百文錢,平民百姓誰能買得起?

可平民百姓買不起,富商士紳卻買得起,陵陽城糧商開業,富商士族,不論米價多少,一時間大肆購買糧食,造成了短暫的糧食買賣緊缺的局麵,糧價一漲再漲,升至一石一百文錢。

可百姓依舊無錢買糧。

而此舉一出,周修文被一些陵陽鄉紳和不少百姓罵了個狗血淋頭。

前些日子還誇他是個大清官的人,如今皆罵他不顧百姓疾苦,是個昏官。

能怎麼辦,周修文隻能應下這些罵名。

不僅如此,不抑米價的政令下達之後,罵聲尚未停息,正愈演愈烈之時,周修文再次下發政令,鼓勵庵廟寺院修繕寺院、重塑佛像,再趁著如今修複水渠之事,築堤、築城、修路、修建官舍學宮,維修驛館、修建水渠等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如此這般,倒被許多不明所以的讀書人和鄉紳罵得愈發厲害,甚至還有人作詩諷刺周修文。

罵他不知百姓疾苦,罵他昏庸無能,罵他急功近利。

而這麼多政令下來之後,連濟州知府也立刻趕來陵陽城質問這些政令的緣由。

彼時,周修文正在與雲莞商談陵陽城西土地再建的事宜,得知濟州知府過來之後,便撇下雲莞一人去見濟州知府。

這一去,便是一個時辰。

書房裏,年過不惑的濟州知府齊大人對著周修文便是一頓臭罵,也不管這位是朝中名臣之後,家裏還有周家這樣的靠山:“現在是什麼時期,災民遍野,你竟然還有心思去修建學宮學舍,還讓寺廟大興土木,修文啊修文,我一直覺得你是個可造之材,怎可如此糊塗!你聽聽外邊的百姓如何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