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窮追不舍(1 / 2)

劉禹辰聽到了郭家大姐有難,不論是死是活,都要過去營救,十來個武士,跟著他一路衝殺,勢如破竹,終於接近了大姐那裏。

這位大姐芳名是郭玉瀅,寓意像美玉一般,晶瑩剔透,然無瑕。

此刻,這位郭大姐似乎被人製住了,手中的劍早已被打落,剛才在反擊中受到撞擊,被一位身材魁梧,身穿皮甲的大漢攔腰抱起,放在一匹馬背上。

“護送本當家衝出去!”這位男子大喝一聲,身邊幾十個嘍囉簇擁著,向營地外衝殺,要突出重圍。

“追!”劉禹辰帶人在後麵拚殺,前麵有人阻礙,這樣減緩了滕山飛突圍的速度。

不過,那滕山飛的確有幾分本事,手中是一把長柄刀,刀刃長一米二,刀柄也有一米長,單手擎著,左右劈砍,力量仍是很大,幾名郭家武士都被砍倒在地,鮮血直流。

“撤!”滕山飛大喊著,吩咐收下嘍囉們撤走,因為今晚襲營沒有成功,反被圍攻,不過,幸虧自己誤打誤撞,碰到了郭家大姐,他看到真人後,可比畫像上的漂亮多了。

不論是略回山寨當壓寨夫人,還是玩過一段時間後,讓郭家用物資贖回,自己都有賺不賠,狠狠敲詐一筆。

劉禹辰追到了營地邊,看著滕山飛已經製住郭玉瀅跑遠,心頭著急,正好有一名匪盜騎馬衝出,他挺槍一刺,把那人刺下馬來,然後一個跳躍,翻身上馬,抓緊韁繩,策騎追擊。

剛奔出十多丈,劉禹辰感覺有些不好受,因為秦朝末年,還沒有發明馬鐙,騎馬完全要靠雙腿的夾力,來夾住馬腹,一手抓緊馬鬃,避免自己騎馬狂暴時候,被顛簸下來。

別看馬鐙不起眼,但作用非常大,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車兵混合為主,動輒就是幾十萬,而騎兵卻最多不過五六千,直到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使戰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並且改變了以往的軍隊裝備,是軍事史上一次卓越變革,至此後,各諸侯國才重視起騎兵來。

但是,在戰國時代,騎兵培養仍很艱難,不光是有戰馬就可以,需要很高的騎術,沒有馬鐙,雙腿空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在狂奔過程中,隻能靠大腿力量來夾住顛簸的坐騎才能保持自身穩定,一旦速度加快,達到疾馳的地步,那雙手隻能牢牢攥住馬鬃才能避免摔下,所以,騎士在快速衝擊時候,是無法揮舞兵器的,隻能依靠長槍突刺,或減緩速度後,揮著長兵廝殺。

後世的考古人員,從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圖的許多陶馬來看,馬身上馬具齊備,唯獨沒有馬鐙,可知還沒有發明、應用。

據史學家研究,中國直到西漢後,才出現馬鐙,大規模使用在魏晉南北朝時候。

劉禹辰以前在警校時期,課外拓展訓練,野地求生等,學過騎馬,但是馬具上有馬鐙,不感到多費勁,現在顛簸起來,就有些費勁了,需要長期適應和訓練才行。

不過,劉禹辰畢竟是穿越者,腦子非常聰明,從馬背上的一些掛具中,扯出了一根繩子,先係在左側,然後身子貼著馬背,雙臂抱緊,將繩子另一端從腹部下穿過,在右側也吸住,雙腿像纏繩一樣,纏在裏麵,使雙腿和馬腹貼緊,這坐騎奔跑,顛簸時候,身子就平穩許多了。

“駕!”劉禹辰一手持槍,一手甩著馬韁繩,快速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