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蕭瑀你,朕該怎麼辦?又能怎麼辦!秦九嶺這個罪該萬死的瓜娃子,等他回到長安,讓他立即來見朕!
朕倒要問問,他究竟想幹什麼!”
李二沉聲怒言。
怒,是因為他心裏明白,蕭瑀的話不是危言聳聽。
事實上,這些來彈劾秦九嶺的奏章早已堆積如山。
這也是他請蕭瑀和長孫無忌來宣和殿議事的原因,不然,在太極殿上議論此事,不把秦九嶺搞下台關進大牢,那些士大夫非得吵翻不可。
當然,這並不是秦九嶺在朝中的人緣有多糟糕。
雖然秦九嶺曾經在宣和殿打賭坑了不少大臣,但最後畢竟是長孫無忌擔了下來,不了了之。
相反,不少官員卻是在秦府蹭吃蹭喝,至少程咬金等一批武將,對秦九嶺還是支持的。
而其他人,跟秦九嶺之間其實並無多大交集。
到底,秦九嶺無論是年齡還是出身,很多官員都看不上,縱使秦九嶺搞了許多新花樣,仍然沒有多少人重視。
秦九嶺充其量不過是秦瓊的一個侄子而已,就是有再多功勞,封個把爵位,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而這次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突然集體針對秦九嶺……
個中原因李二心知肚明。
這是那些士族門閥在表達對他的不滿!
不然,一個的太醫署,如何敢聯名上奏,並且公然成立“唐醫會”?
背後正是那些門閥士族在暗中支持,推波助瀾!
這才是讓李二頭疼,且不想去上朝的真正原因。
不然,僅僅隻是一個太醫署帶頭,早就壓下去了,根本掀不起浪來,更不會在全國範圍內波及出如此大的轟動。
可士族門閥不比太醫署,這是龐然大物,哪怕李二已經貴為子,都不敢輕易妄動。
拋開李二自己就是士族門閥的緣故,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士族門閥的勢力太強大了,早已根深蒂固。
自先秦“推舉製”開創以來,選撥官員都是依據品行,起初是舉用孝,廉之人,但後來,經過兩漢“察舉製”盛行演變,被選撥出來的高官任人唯親,形成了許多有名的望族。
族內多人甚至十幾人接連為相的例子屢見不鮮。
俗話,一讓道,雞犬升,何況族內接連數人出任宰相?
而且族中那些沒有擔任宰相的,也被任用在各個實權部門擔任要職。
漸漸,這些名門望族經過積累沉澱,變成了士族門閥,即使國家政權更替,依舊長盛不衰。
這些士族門閥,在民間德高望重,且要地有地,要權有權。
更甚者士族門閥振臂一呼,推翻皇帝自立都不成問題。
可以,漢末三國後,魏晉南北朝百年來戰亂不斷,朝代頻繁更替,就是這些士族門閥在背後博弈的結果。
相輔相成下,士族門閥的勢力亦發展到了巔峰。
前隋政權,便是由弘農楊氏所建。
南朝四大盛門王謝袁蕭,更是源遠流長,如今李二麵前站著的蕭瑀,就是出自王謝袁蕭的職蘭陵蕭氏”。
中原五姓七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