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成長的過程中,對異性的好奇以及對刺激事物的熱衷,從根源上講,與自我意識的逐漸形成脫不開關係。
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對自己的認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察覺。
察覺的內容包括,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與自己內心情感的變化,同時也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形象氣質的審美,以及自身能力的判斷。
而在這個過程中,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也越發注意,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人對自己的觀感。
青春期的李曉冬開始關注一些曾經根本不在意的東西,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困惑。
為什麼自己沒有像大彪那樣長出黑硬的胡茬?
為什麼相貌酷似父親的自己卻沒有繼承父親的大眼睛?
怎麼樣才能長得高一些?
自己的頭發為什麼不能像歌手那樣保持固定造型?
為什麼雨欣在班級裏的人緣不好?
如何才能在學習、戀愛的同時有更多玩遊戲的時間?
為什麼班級裏的同學和自己的關係都不錯,卻隻有缺了半顆門牙的海洋總是看自己不爽?
……
自我意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很微妙。有可能一件小事,就會對自我意識產生很大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成年之後,在總結、發掘自己的過程當中,總是會把一些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優缺點和青春期時的一些經曆聯係在一起。
李曉冬從小自尊心就很強,又有些自卑。這種自卑,即便是到他成年之後,仍然伴隨著他。
當李曉冬感覺自己內心足夠強大,並已經知道了“當內心足夠強大時,所有的外在因素都不能令自己低頭”的時候,
他仍不可否認,在某些時候自己仍會被心底的那份自卑所影響。
而當李曉冬尋找自己內心自卑的根源時,他不得不承認,那是在青春期階段受到了來自於家庭的影響……
童年時,李曉冬家的經濟狀況不好,即便是後來當他的母親通過調動工作,家庭經濟狀況好轉之後,李曉冬仍是不免害怕別人因為自己的經濟狀況不佳而看不起自己。
因此,並不是有意與別人攀比的李曉冬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在他同學買零食的時候,他也會買上一些,即便他當時並不想吃零食。
而這樣做的原因隻是因為他想要告訴身邊的夥伴,自己同樣有用錢買零食,不是窮光蛋。
除了經濟上的原因,李曉冬的自卑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來自於他的父親。
李曉冬承認,他的父親很優秀,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在家境不好的情況下,高中時期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最後走出了村子成為了一名國家幹部,在承恩縣紮下根。
雖然不比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勵誌,但仍舊讓李曉冬感覺到驕傲。
但李曉冬的父親並不是全無缺點,而在李曉冬父親的缺點中,最令李曉冬感到反感,也是最令他感覺到自卑的,便是父親的酗酒。
李曉冬的父親酒量不錯,這源於家族的基因。
在李曉冬的爺爺家,幾乎每一個親戚都會喝酒,在整個李家莊,似乎不分男女就沒有一個不會喝酒的。
酒可壯慫人膽,李白鬥酒又能詩百篇,但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酒後會“失德”。
所謂“酒後失德”,並不是說在醉酒之後做了什麼違反道德準則的事,而是失去了自己固守的德行。
耍酒瘋就是酒後失德的一項具體表現。
有的人喜歡醉酒之後抱著人哭訴,有的人喜歡喝完酒沒完沒了的找人談心。
李曉冬的父親就屬於後者,在李曉冬的童年記憶裏,醉酒後的父親總是會不讓自己睡覺,讓自己陪在他身邊聊天。
而哈欠連天的李曉冬,甚至不能從舌頭已經大到說不清話的父親口中總結出完整的意思,因此,每次李曉冬都是機械地重複著“恩……是……對……恩……是……對……”
若要深究李曉冬父親酗酒的原因,則又要說回李曉冬家庭經濟上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