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之爭,這樣動則滿門抄斬的買賣,五軍都督府之中大部分將領是不會做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後世明朝是文貴武輕,但是宣德年間,還是武將還是能壓文官一頭,真正得用的武將,誰頭上沒有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特別是如張輔這樣大將,曆經三朝,永曆,洪熙,宣德。即便是襄王繼位又怎麼樣?
能短了英國公張家不成?
所以大部分武將是不會參與進去。文官方麵倒是正統的擁護著,如三楊等人,他們讀聖賢書,對嫡長製定然是遵從的,但是這個時代,文官雖然權力有所提升。
但是在權力交接的前夜,他們反而沒有力量去影響什麼。
不過五軍都督府之中,有兩個人,卻讓朱祁鎮擔心不已,因為他們兩人是決計會聽太後的命令的,那麼是政變。
這兩個人就是彭城伯張?,與實際掌管五軍都督府事的張昇。這兩個人都是太後的兄弟,起來,也算是朱祁鎮的舅爺了。
仁宗皇帝娶妻的時候,太宗皇帝還是燕王。靖難起兵的時候,張家舉家相從,張?從太宗皇帝征大寧,又從仁宗皇帝守北京有功,封彭城伯。也算是靖難功臣之一。
隻是而今年紀大了,不大管事了。
但是張昇卻不然。
宣宗皇帝數次出京,或巡邊,或擊虜。雖雲太後與襄王監國。但是真正執掌京師的就是張昇。
有這兩人在,一旦太後有命,換一個皇帝。木以成舟。五軍都督府與內閣諸位大臣,大抵也不會什麼。
這也是宣宗皇帝臨終之前,為什麼要大臣們,家國大事必秉太後而後行之。
不僅僅是因為宣宗皇帝對母親非常信任。也同樣是一個事實。
太後張氏,在永樂年間,輔佐仁宗皇帝與漢王奪嫡的時候,就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又在太宗皇帝之後,數次政治危機之中,處理妥當。
雖然身在後宮之中,但是影響力之大,決計不僅僅限於後宮。
朱祁鎮雖然覺得自己有些不孝,但是心中還是覺得:“比起太後張氏,母後實在差太遠了。”
太後張家兄弟兩人,都在五軍都督府掌實權。
而皇後孫家,父親孫愚也就是剛剛所言之會昌伯。之前不過是工部督造壽山的一官而已,根本沒有經曆過戰事。
即便是有都督府僉事,也不過食祿不任事而已。
孫家與張家的實力簡直是沒有辦法相比。
但是再沒有辦法相比,朱祁鎮所能依靠的也隻有孫家了。至於胡信,一來朱祁鎮信不過,二來朱祁鎮也不覺得胡信能辦出什麼事情來。
胡信的妻子李氏入宮為朱祁鎮的奶媽,這就明一件事情,胡信的官職一定不高。真正有實力的將官,怎麼會讓妻子為人奴婢。
縱然太祖為了限製太監,建立了女官製度,選年四十以上,賢良淑德之婦,入宮中執事。起來李氏身上也是有官銜的。
但是真正功勳之家,決計不會讓妻子如此的。
朱祁鎮也不能將事情寄希望於這一個軍官身上。
朱祁鎮猛地起身,道:“王大伴,為朕做兩件事情。”
“爺請講。”王振道:“奴婢萬死不辭。”
“第一件事情。”朱祁鎮道:“將這襄王金冊為太後取走之事,傳出去。第二件事情,讓會昌伯入宮一次,記住是不許讓別人知道。”
王振道:“奴婢明白。”
朱祁鎮心中有些黯然,暗道:“真不願意與太後為敵,隻是有些準備不得不做。讓我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讓皇帝是決計不可能的。”
朱祁鎮心智畢竟不是一個九歲兒,知道廢帝的下場是什麼?事有不諧,他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