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肅宗皇帝死的太早,他在位隻有十五年,德宗皇帝就繼位了。”
“德宗皇帝在名聲很好,不管是民間,還是士大夫。特別是打開電視劇,即便是閉著眼睛看,也能看到關於德宗的一係列電視劇,德宗似乎每天都忙著談戀愛了。論起治國,德宗也不是無能之輩。但是他在關鍵時候,卻沒有解決大明的問題。”
“大明的金融市場崩盤了。德宗年間的經濟危機,可以用後來的黃宗羲先生的周期經濟論來解釋,但是在這裏就不多言了。”
“總之,德宗年間,經濟崩潰,德宗不得已投入大規模資金來穩定國內情況,顧不得外藩如何,而且朝廷沒有錢,那個時候朝廷國債赤字,已經壓縮到了三十五億元,而且朝廷每年結餘都在三億元上下。可以說,再有十年,朝廷就從武宗皇帝造成的赤字之中走了出來。”
“可惜,在經濟危機之後,大明國債從來沒有少於千億的。之後更是爆炸性增長,直到不可挽回。”
“更重要的是,大明皇帝之前都擁有完整的君權,但是在德宗之後,進入了中明時期。對內,大明皇帝與資本利益集團的博弈,成為了主流,對外大明失去了藩國的控製,讓藩國各自征伐成為事實。武宗皇帝打下的土地,除卻印度之外,全部失去了控製權。”
“而印度戰事,卻是中明時期朝廷僅有的亮點。這個放在後麵說。”
“中明期與晚明期劃分的關鍵,就是大明皇室與資本勢力之間博弈的全麵失敗,讓明思宗不得不遷都南京,從完全失去了對朝廷的掌控,朝廷之中黨爭激烈,對外擴張無力,更是加重了對內的剝削。晚明期江河日下,也從成就大革命的先聲。”
“三十年大革命慘烈混戰,一共有二十三個藩國,在大革命時期,被內外勢力消滅。在革命政府取得了大明內地全麵勝利之中,發現在對海外各地藩國的勢力上,大明天子還是一塊很好的招牌。於是就有了選擇遜帝之後,重新立為天子,隻是從此之後,大明天子隻是一個招牌。在而今海外各藩重新回到了我國的控製之中,皇室也越來越沒有存在感了,好幾次議會上,就有廢除皇帝提案。”
“而因為很多地區對皇室感情深厚,才得已駁回,特別是北京地區,對皇室擁護之深,讓人難以想象。”
“從這個角度看,青城公主出道做偶像或許有別的想法,畢竟老一輩對大明有感情的人,已經走的差不多了,大明皇室還能存續多少年,其實是看而今的年輕人的選票了。”
“扯遠了。”
“回到正題,為什麼現代北京人,還對大明皇室如此擁護?想要問這個問題,就要先回到高宗時期。”
孔佑文手中一按,用光點指著背後的投影,說道:“這是整個明代整個北方的糧食產量柱狀圖,從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整個北方的糧食,在正統中期開始迅速的提升,如果具體到河北地區的話,更是在正統四十五年前後,達到了巔峰,整個北方的糧食自給率,在正統之後的紹治年間,達到了百分百。在正統之前,大明南北方糧食產出比,大概在三比七左右,但是在正統之後,在四比六上下徘徊,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這就是高宗皇帝,從一開始推行的北京根本策,其實也就是北方根本策,雖然並沒有改變以 唐宋之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曆史現實,但是在盛明時期,卻是南北方最勢均力敵的時候,很多都是得益於大明皇室對北方的投入。特別是北京腳下,以北京,天津,遵化,真定,等大小城市,形成了一個不遜色於江南一帶的經濟圈,但是這經濟圈在中明時期,尚可維持,但是當思宗皇帝遷都南京,北方的衰敗就不可挽回了。”
“所以北方人,特別是北京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明皇室興衰聯係在一起的。這也是即便是後世明代皇帝即便遷回南京,依舊思念北京。明思宗之思,未必不是思鄉之思。”
“明興於高宗,在正統之前的大明與正統之後的大明,簡直是兩個時代,但也有人說,明亡於高宗,我雖然覺得無稽之談,但也不能不說其中有些道理。”
“蓋因明之衰亡的一切因,都是在高宗時代種下的,可以說,君因此興,必因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