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盟約(1 / 3)

尤其對新占領的淮河以北,黃河以南的廣大區域,明廷直接進行了重新量田,造冊,分配田土。

相比其他地方,這裏雖然一片凋敝,但也沒有了任何障礙,那些大地主,大都參加了對明廷的戰爭,對此,明廷的懲罰就是剝奪他們的土地,拆分他們的族眾,按人數平分田地。

同時,不斷運糧到達河南等地,以糧食將所有民眾組織起來,一同耕種,一同興修水利、道路、村寨,直接將統治深入到每一個鄉村。

在河南這種平原之地,直接按300戶一個村子,每戶人口不超過10人的編製重新規劃村莊,集中居住,派戰爭中受傷的軍士出任村長一職。

每個村莊還有一位管教育的校長,一位管錢糧收支的戶長,這三人構成了明廷統治村莊的三駕馬車。

目前,除了村長外,校長、戶長大都由武陵大學的學生兼任,甚至有些都是武陵府調過來的,上過一點公學的年青人,因為懂教育和錢糧核算的實在是太少了。

而30個村莊劃為一個縣城,也就是大概每一萬戶,劃為一個縣。

不過,目前,因為大戰凋敝,每個縣域都人口不足,按照明廷的預測,大概三代人之後,也就是六十年以後,整個河南地才會重新恢複繁榮。

除此之外,明廷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河南洛陽重新開設了一個大學:洛陽大學,隻要有誌學習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一並收進來,目的很簡單,培養官吏。

武陵府現在最缺的就是各類官吏,包括從基層能懂政策,懂算術的村莊三長到統管一府之地的高級官吏。

明廷寧願大多數地方都實行軍官,也不願直接啟用原宋廷、蒙元的官吏,而非要通過學習、考試之後再任用。

而自明廷立國以來,在金陵府舉行的最大一場的科舉考試正在進行。

考試的地點就在金陵大學,這天一大早,無數從南方各地趕來的學子就彙聚在了大學門口,然後一一進入學校。

與宋廷以往的科舉不同,這裏,檢查並不嚴密,隻是核對名碟即可進入,讓一眾考試的考生對此暗暗搖頭,歎道明廷到底是初建立,不知規矩。

將所有考生在金陵大學操場外集合,黃芪講話道:“今日是我們科舉的日子,我不希望出現什麼作弊之類的事,我們沒有像宋廷那樣搜身,是給大家一個體麵。”

“可是如果有人對此抱有一些不實際的想法,我就勸告你們大可不必了,所有考場都有道法監視,如果你們能作弊成功,請告訴我,我會將他收入我們執法部門,但是如果被抓到了直接開革,永不錄用。”

“至於這次考不過的,沒關係,隻要你們願學,我們金陵大學也好,武陵大學也好,洛陽大學也好,統統可以讓你們免費學習,供應書籍紙墨,學的好的,還有獎學金。”

“不瞞大家,朝廷缺人,各個地方都缺,從我的閣臣到最底下的鄉村三長,都缺,你們隻要願意的,有的是職位安排,但是作弊的,對不起,哪怕教孩子啟蒙,也不行。”

“我今天的講話很直白,我們日後的政策就是如此,不以繁文縟節、詰屈聱牙的語言講述,而是用最直白的語言宣傳我們的政令。”

說完,他便退了下去,留下吳閑主持考試。

明廷的科舉內容早就說了,與宋廷不同,上午考基礎,主要是考察基礎知識,包括基礎的文字、數學、曆史知識,基本上在武陵公學讀過的都能考過。

下午考專業知識,這就是需要細分的,按照每個人報考的內容發放不同的試卷,有文學、史論、律法、財經、土木、考據、農業、冶煉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

可以說,隻要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試著報考,甚至,如果沒有你專精的學科,你都可以在之前上書到金陵學政司,由其考慮是否要增開一科。

唯獨對於專門治經史的不考,意思很明確,也從這個趨勢中可以看到,明廷對投靠蒙兀人的那幫理學大儒是如何不待見,雖然沒有抓捕,但受到唾棄是必然的,這也讓一些投靠了忽必烈的漢臣,幹脆下定決心,舉家搬往幽燕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