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了,降落了!”
“信號終於來了,哇,這就是火星地表嗎,這也太清晰了!”
“第一次直播看火星著陸,這也太難了,紅火、沙漠、狂野,適合拍火星科幻片,說真的,什麼時候在火星實地拍一部火星救援啊,那絕對牛批。”
“別想了,設備到火星都困難,還在火星拍電影。”
“就是,真在火星上拍火星救援,那就不是拍電影了,估計分分鍾變成真正的星際大營救,變成災難紀錄片。”
“哎,不是說美瑞肯那邊真的在空間站上拍攝科幻電影嗎?以後拍攝科幻電影就真的實地拍攝了。”
“實地拍攝叫什麼科幻片,那不成現實片了嗎?”
“我感覺人類正式進入太空時代還得看領航者,有了軌道穿梭機進入太空越來越容易,而且還有超大的星空客棧艙室,如果進入太空拍攝的成本小於特效製作,說不定真能改變科幻類電影的拍攝方式。”
“說真的,從軌道飛行器出來之後,地球的近地軌道對於人類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但是離開地球的近地軌道,哪怕不說火星,就是到月球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看明年吧,天夏和美瑞肯不是都定在明年載人登月嗎?慢慢來……”
“慢什麼,現在跟以前不一樣,現在外星人都來了,星際大戰隨時可能開始,我們必須向火星進發,我們必須拿下火星!”
“人類現在的技術還是不行,發展總得需要時間,著急也不行,先看今天的‘開拓者’無人探測模塊吧,看看它們的降落水平怎麼樣!”
“要我說這事還得全球合作,這都過去多長時間了,各國聯合行動怎麼一點聲音都沒有?這都什麼時候了,人類還踏馬內耗,槽,人類吃棗藥丸!”
幾億人看直播,那話題混亂程度不是一兩人看直播能比的,不過隨著登陸過程的進行,人們的話題還是回到了火星上。
不得不說,登陸火星這事,簡直太難了。
超長的距離讓通信延時很長,讓地球控製中心控製探測器飛行的數據必須提前注入,所以探測器切入火星軌道時間點非常重要。
如果切入點離火星過遠,則不能被火星的引力捕獲,探測器就會在太陽係中“迷失”。
如果切入點離火星太近,則可能墜毀於火星大氣層,就像那幾名外星人的飛船一樣。
這還隻是進入火星軌道呢,要是像現在無人探測飛船上邊的“開拓者”登陸模塊一樣在火星表麵著陸,難度會大大增加。
因為在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時,離地球很遠,測控信號很微弱,甚至當探測器運動到火星背麵時,地球上更是無法準確地確定其軌道參數。
要知道當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後,其防熱措施、降落傘、氣囊和緩衝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都是著陸成功與否的關鍵,必須非常精確。
所以在地球那邊沒辦法的時候,那就隻能把所有的操作交給登陸設備本身。
就像現在的“開拓者”登陸模塊一樣,它從“母船”前端脫離之後,以每小時21000千米的時速衝進了火星大氣層,然後在7分鍾內,它的速度會在受控狀態下降為零,實現在火星上的安全著陸。
這個過程也是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難度最大、失敗率最高的關鍵環節。
當所有的觀眾看著“開拓者”模塊拍攝到的火星地麵越來越清晰,甚至能看到沙塵的時候,說明登陸模塊已經距離火星地麵很近了。
當觀眾們看到畫麵裏的沙塵呈放射狀被吹走,那就證明登陸模塊已經要登陸了。
再等到畫麵突然一頓,然後再迅速接近地麵,最後地麵不再接近,就證明登陸模塊登陸火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