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我們需要更大的(1 / 2)

“就是今天吧?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軌道穿梭機就要發射了!想想就激動!”

“別瞎說,美瑞肯給這玩意的定義是‘空天飛機’,他們不想用‘軌道穿梭機’這個標準。”

“現場畫麵來了,冒險之星飛船在加注燃料了。”

“感覺機動能力不行啊,為什麼要固定在發射台上發射,不能像軌道穿梭機那樣直接從跑道上滑行起飛嗎?”

“我說之前建設這處奇怪的發射台幹什麼,水槽辣麼大,還是長方形的,現在終於對應上了。”

“嘖嘖,載重20多噸,簡直是巨無霸,這讓某些2噸載荷的小家夥怎麼辦?”

“搞快點,不是說要發射嗎?快射啊,爺就喜歡大的!”

“感覺跟可複用的運載火箭沒多大區別啊?甚至感覺運載能力還不如同級別的可回收運載火箭,所以搞這玩意有什麼意義嗎?”

“怎麼沒意義,這是技術的進步,飛機型的飛行器才能給人安全感,圓滾滾的火箭根本不行!”

“火箭怎麼就不行了,沒有航天飛機之前宇航員不就是坐著火箭進入太空的嗎?航天飛機才不行呢!航天飛機退役了還得靠火箭進入太空!!”

冒險之星亮相了,美瑞肯瞬間回到了兩年前的宣傳模式,文字信息、資料、圖片、視頻、製造工程師采訪、紀錄片等等,一個接一個的往外發送。

沒幾天的時間,航天愛好者們還沒狂歡夠呢,直接就快進到了試飛。

看來冒險之星確實給了美瑞肯航天機構很大的信心。

不過網絡上也不僅僅是那些看熱鬧的外行人,內行也不少呢,在他們看來,冒險之星的定位確實很迷。

不是說它的技術水平不高,而是說它好像是用10分的技術造出了一個5分的設備。

就像你有各種先進的技術,比如黑科技動力、黑科技護甲、黑科技武器等等,在沒有特殊的戰場需求,對手也不限製你使用任何攻擊方式的情況下,結果你不去造坦克,而是跑去造大型機甲。

那玩意除了好看,一無是處。

就像冒險之星的當初,因為要維持特定形狀,結果各種技術都達不到要求,一大堆問題需要解決。

因為時間太短,很多技術都突破不了,粗暴且好用的傳統火箭技術卻接連突破,讓它的作用不再那麼吸引人,所以在大家“愉快”的花了十幾億美元之後,都覺得木有前途,於是就放棄了。

在各種資料和實驗設備封存之後,他們把它定義成了“試錯”項目。

畢竟根據最基本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運載器具的初始質量和最終質量之比直接決定了運力。

在這個原則下,在火箭發射過程中不斷扔掉燃料燒完的儲存箱是最高性價比的,事實上火箭也要設計成多級,好方便不斷扔。

哪怕複雜度高了導致危險程度也變高,相比載荷重量而言也不重要了,否則每帶上去的一公斤機體結構,都要占很多有效載荷的空間。

事實上也是這樣,在可回收火箭出來之後,人們都覺得冒險之星不會再複活了,沒想到它竟然真的被美瑞肯造出來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領航者的軌道穿梭機給刺激到了。

不過這種單級入軌的飛行器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比可回收火箭多一個好處,那就是起飛準備時間短。

畢竟哪怕火箭隻有兩截,它也有個對接安裝的過程,並且運輸的時候要小心,燃料注入的時候也要多一分注意。

整體性的單級入軌飛行器就不需要注意這些。

所以相對來說,單級入軌飛行器更適合用在一些“緊急”任務上。

當然,至於能多緊急,還得看單級入軌飛行器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