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那個名為“太陽能捕捉與反射跟蹤裝置”的東西,就是一個帶信號追蹤的鏡子。
從它的結構就能看出來,它的作用就是反射太陽光,然後一直追蹤攜帶了信標的月球車太陽能板,讓月球車在永久陰影區也能獲得陽光。
這方法不是領航者獨創的,也不是天夏宇航局想出來的,這種方法很早就有了。
但是要說用在月球上,那還真是第一次。
它之前計劃的用法更直接,不是給月球車充能用的,而是用來“燒開水”的。
月球的陰影區有冰,這差不多已經算是一種共識了,剩下的就是怎麼登月、怎麼尋找的問題。
這些-249°C的永久陰影區月球坑是太陽係中自然形成的最冷的地方,挖掘器械需要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並,然後將其轉換成燃料。
因為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對私營公司來說太貴了,哪怕對國家隊的科研任務來說也是一樣貴,所以月球采掘最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那玩意要便宜很多。
歐羅巴的一個小鎮為此提供靈感,在十幾年前,人們在一座山上架設了一麵巨型鏡子,俯瞰小鎮,於冬天又陰又冷的中央廣場被照出了一塊明媚之地。
科學家們希望未來月球冰的采掘者能在月球上效仿此舉,高山上的陽光可以直接折到坑裏,用來加熱冰並將其轉化成蒸汽,然後冷凝水就被轉移到處理廠中,借助太陽能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些氣體會被儲存起來,用作燃料或是放到燃料電池裏供能。
不過這種方法適合基建完善的月球基地,如果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用這種方法,那隻能是浪費水。
另一種做法是多幾個步驟,就是探測車可以鏟起帶冰的土壤,並放到爐子裏加熱來釋放水,爐子可以直接用高能激光照射加熱,也可以先照射到太陽能板上,然後轉化成電能加熱。
有人在實驗室裏測試過,結果都是可行的,具體怎麼在月球上實現,那就需要具體驗證了。
如果無法獲得大塊的冰,那麼月球上還有另一種水源,就是月球土壤,又稱表岩屑。
表岩屑裏包含了矽和金屬氧化物,平均來說包含43%質量分數的氧,月球上到處都有。
從土壤裏提取的氧可以為遠離極地、具有科學或經濟價值的基地提供能量,並產生有用的副產物,如稀有金屬。
表岩屑並不會輕易獻出它的“財富”,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比加熱冰更耗能。
理論上說,反應器可以使用大型鏡子將太陽光折射到一個特殊反應爐裏,將月壤加熱到超過900 °C,直到它發亮為止。
在這一溫度下,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離出來,並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十幾年前,有科學家在實驗室裏使用模擬月球表岩屑進行的測試證明了這一操作是可行的,但是並沒有測試低重力和真空的環境,所以具體能不能在月球上用,也需要實地驗證。
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再改進一下這項技術,減少必須從地球帶上去的東西。
有航天科研團隊正在開發一個能在低溫下工作的原型機,它可以循環利用一切輸入物質,比如甲烷和氫氣,這樣隻需要消耗土壤就可以得到水和燃料了。
不過一套設備需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燃料,把當初阿波羅計劃類型的登月器送進軌道上,所以要想真正用起來,那就得在月球上同時運行多個反應器才行。
還有的團隊試圖不采用化學反應,而是通過向熔鹽浴通電來從固體金屬礦中脫氧,他們希望這項技術可以為航天工業提供高質量合金,未來還可能為月球上用的機器提供高純度的金屬。
據估計,190噸月球土壤就含有15~16噸含氧鐵礦物,可製得1噸氧氣,而1年隻需要生產1噸氧便可維持月球上10人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