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蜂一號在太空垃圾堆裏靈活的穿行,機動噴口可以保證它的機動能力,不讓那些大塊的太空垃圾撞到它。
當然,也因為它跟那些太空垃圾的相對速度並不快,以至於那些太空垃圾看起來像飄動的氣球,而它看起來像是閑庭信步,並不是像激烈的賽車比賽。
不過有的小東西依然飛行迅速,而且太小、太快,根本就不像大塊太空垃圾那樣好監控,等探測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躲避了。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們總能隔一段時間聽到幾聲“叮叮咣咣”的撞擊聲。
聽的他們是心驚膽戰!
人家的空間站、衛星、太空飛行器都是躲得遠遠地,遠離那些太空垃圾,但工蜂一號工程飛船不行,它的使命就是往太空垃圾堆裏鑽。
也因為這個,所以它才加裝了護甲。
不過也因為是有護甲的防護,所以他們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太空垃圾怎麼怎麼了,但是人們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今天算是見著了。
比如現在,一支扳手“丁零當啷”撞在了工蜂一號的外殼上,隨後從攝像頭前邊飄了過去。
觀眾們:“……”
太空裏的這些垃圾可都是有故事的,不僅僅是簡單粗暴的火箭殘骸和報廢衛星。
在一次國際空間站太空行走的過程中,一名宇航員收到了修理空間站外部設施的命令。
於是這名宇航員拿了修理工具,穿上了他的艙外太空服,穿過了氣密艙,然後開始他的太空行走活動。
他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將空間站外殼上一些鬆動螺釘再次擰緊,畢竟對於全體船員來說,這些鬆開的螺釘是一項潛在的危險。
當然,這個任務說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艙外宇航服的手套太厚了,握持工具很不方便,再加上失重環境同樣活動不便,太飄,以至於簡單的擰螺絲工作都困難重重。
好在宇航員們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長達幾個小時的緊張修理工作之後,工作完成,那名宇航員也鬆了一口氣,然後將扳手從最後一顆螺釘上拿下來。
然後不幸的事就發生了,他的突然放鬆讓地球多了一顆“衛星”。
由於他沒有握緊扳手,導致扳手從他的手中滑了出去,他下意識的伸手去抓,不但沒抓到,還進一步的推了扳手一把,把它推到了太空中。
這個扳手就成了太空垃圾。
並且開始以1700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高速繞地球軌道運行。
“好在”它不是孤獨的,因為太空裏還有飄了二十多年的美瑞肯宇航員手套,以及從“禮炮7號”空間站的減壓艙裏飛出來的一些螺栓、墊圈和一支鉛筆,還有早期宇航員“不講武德”,從空間站或載人艙裏扔出來的生活垃圾等等。
這些還不是主要的太空垃圾呢,跟主要的太空垃圾相比,它們隻是冰山一角,還是水麵上的冰山一角。
大部分的太空垃圾是廢棄的太空飛行器,當太空船或者太空船上的一部分不再運轉以後,它們就會被遺留在軌道上,無限期地留在宇宙中漂浮著。
畢竟取回這些東西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它們就被留在太空中繞著地球旋轉,直到它們落到地麵上或者與其他太空垃圾相撞。
還有運載火箭的上麵級也是,運載火箭發射時,通常需要多個火箭推動才能上升到太空中,而這些火箭都是分階段性地熄火,最後一個階段被稱作上麵級,因為它們是被安裝在接近頂端的位置,通常很晚才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