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 1)

世上到底有沒有神?

站在現代科學頂峰的愛因斯坦曾接受記者的訪問,請他談談對“神是否存在”的看法。

此時愛因斯坦剛送走一位朋友,看著桌上的糖果、餅幹、咖啡杯,對記者發問:“記者先生,您知道是誰將咖啡等物安放在此處的?”

記者回答:“當然是閣下。”

愛因斯坦接著便說道:“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請想想:宇宙擁有多少星球,而每一顆星球均能按照某一軌道運行無間,此種安排運行的力量就是神!也許閣下會說:‘我沒有看見過,也沒有聽到過神,那麼我如何相信神的存在呢?’是的,您具備了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但這五種感官是有限度的,例如聲音,隻有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範圍內的波長,人才能聽到……視覺也是一樣,人隻能看到能發出可見光的物體,而可見光僅僅是電磁波大家族的一個小小波段。”

無獨有偶,著名的劍橋大學物理學家約翰·波爾金霍恩也曾說過:“當你認識到自然界的規律都是不可思議地精密地協調在一起,從而製造出我們看到的這個宇宙,你就會有如此的想法:這個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創造的。”

人類總是執著於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執著於眼前所謂的“現實”,而否定一切自己所不理解的事物,更是對那些虛幻“唯心主義理論”不屑一顧,卻不知自己才是坐井觀天卻又固執狂妄的那隻青蛙。

就拿物理學來說,有人就預言過: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將來也不會存在,因為物理學發展的終極,必然是證明物理學的不存在。

這並不是反科學、偽科學,恰恰是真正的正視科學。因為物理學研究所采用的歸納法決定了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是來源於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理解範疇內的經驗,這也就決定了這些“片麵”的理論會被不斷的推翻重塑。正所謂眼見為實,但眼不見之處也同樣藏著真理。

這樣的例子在物理學上屢見不鮮,姑且不論亞裏士多德的諸多理論都被後人所推翻重建,就連被視為物理學基石理論的牛頓三大定律,也被證明在高速和粒子狀態下不適用,而同樣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也被近代的廣義相對論所顛覆……

由此我們能否進一步推理,那些一直被我們視為鐵則的物理學定律,是不是在將來的某一天、在某個我們所不能理解的環境裏,會被推翻?能量守恒定律?光速不變原理?絕對零度不可到達?甚至是太陽的東升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有人就說過: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糾錯史。而正是這樣的不斷“糾錯”,使得當下的科學變得不再那麼無懈可擊,這或許就是一代物理學奠基人、一位最講科學的物理學家——牛頓,晚年卻選擇研究神學和上帝的潛在原因吧!

其實,這些開口閉口討論“神”的科學家們,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神是否存在並不重要,我們隻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有“神一般”的力量存在的就行了。無論是量子物理,還是廣義相對論,是黑洞效應還是反物質,甚至是多維世界理論的提出,都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普通人所能夠感受的範圍,而這些理論在我們看來,就是“神跡”。

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絕大多數人思考都是:這個月的工資什麼時候發?家裏的存款有多少?明天去超市需要購買哪些東西?下個月的花銷計劃是什麼?如何才能掙更多的錢?今天的工作又遇到了哪些煩心的事?晚上吃什麼飯?……

卻極少有人去思考:人的本質是什麼?思維意識是什麼?虛幻和現實是什麼?時間空間是什麼?世界的本源又是什麼?……

因為相比於短暫的人生和渺小的生命來說,這些問題根本就毫無意義,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除非有一天,你真的跳出了這口“井”,看到了井口之外的大千世界,體會到那些你理解的和不理解的“神奇”……。

這時,你或許才會感歎,原來真正限製我們去發現的,正是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甚至是身體的每一個神經元……

不要急著去否定什麼,也不要忙著去批評和謾罵什麼,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隻有當你報著包容和接納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切的時候,你才能真正體會到“未知”、“神奇”、“夢幻”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