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裏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徐光啟《兵機要訣》:“方今製敵利器,火器第一。器有小有大,小者如三眼、快槍、夾靶之類,膛短無力,又難取準,俱不許習學。惟鳥銃最利,上自將領,下至火兵,人人俱要打放精熟。”
到了明末,亂七八糟的火器已經很多了,但大多不實用,真正實用的,隻有鳥銃(火繩槍)。
1542年,葡萄牙的三個逃兵來到了日本,後來他們開辟了日本市場。
因為有了貿易往來,所以火繩槍很自然就傳入到了日本。日本人掌握了火繩槍之後,還對其進行了改造,改造之後的威力比葡萄牙的火繩槍還要厲害。
在日本在擁有了火繩槍之後,火繩槍成為了日本騷擾我們國家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的武器。
大明在抗倭的時候,就曾攻下了倭寇的根據地,並在這裏掌握了鳥統的製造方法和火藥的配製,而且,這種技術還在東南亞被積極推廣,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抵抗西方。
葡萄牙人將火繩槍帶到了東方,而且,還成為了征服他們的武器。
對於東南亞的冷兵器來說,火繩槍已經是非常厲害的武器了,所
以他們對於這種武器是非常的恐懼的。
但是,在經曆過剛開始的恐懼之後,他們就大膽的接受了這種新式武器,並且主動購買,很快便掌握了這種武器的使用,尤其是緬甸和越南最為突出。緬甸在葡萄牙引入火繩槍之後,在戰爭中一共使用了8萬隻,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每個士兵都要積極學習使用的技巧,所以緬甸的士兵都是神槍手。
鳥銃雖好,但是,三眼銃卻更加受到歡迎。
三眼銃顧名思義是由三個銃管組成,上下成品字狀,因此也被稱為“品字銃”。三眼銃屬於火門槍範疇,本質上是三把快槍的組合。銃管製造工藝與快搶相同,造好後把三個銃管攢為一處,用三道鐵箍把銃管固定連接,隻在銃口處加箍一道也可以,最後在銃身後麵再造一個庫箍,用來裝一根木棍做槍柄,在木柄後邊安一槍頭或鐵箍,便於近身搏殺。
其實為什麼不用鳥銃有這幾點,一:就是明末財政難以負擔大量製造鳥銃。二:鳥銃對使用者要求高,缺少肉盾的銃手麵對後金騎兵很無力。三:腐敗造成製造的鳥銃成品質量差。
跟火炮相比,鳥銃更適合單兵作戰。
跟過去使用的火銃相比,火銃槍管較長,口徑較小,這有利於增加射程。同時,增加準星和照門,可以提高命中率。在發射時,一手托住槍身,一手握住槍柄,可以保證射擊的穩定。
鳥銃在距離和威力上,雖然沒有辦法跟後來的手槍相比,但在當時已經屬於非常先進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