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一開,馮錦帶著拓跋弘走出宮門站定,原本熱熱鬧鬧的人群霎時間鴉雀無聲。
待有人反應過來,高聲呐喊“皇上萬歲、太後娘娘千歲”,後頭的人便也跟著齊刷刷地行禮叩首,恍惚間,好似一如當年她與拓跋浚在相州的光景兒。
那似曾相識的場麵,讓馮錦紅了眼眶。
緊接著,有端了各色籃子的婦女撥開眾人衝著她走過來,卻被侍衛攔下。馮錦見狀,忙叫卿硯過去問問,是何人前來。
卿硯走過去隔著侍衛同那些婦女交談幾句,回來時麵上笑意更甚:“回太後娘娘,那送來的是平城三百二十家佃戶用新收的糧食做的花饃。說是頭一回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的糧,都要感謝娘娘和皇上呢。”
馮錦聽了,思量一番後將拓跋弘交給哲海,自個兒走上前去。
“太後娘娘千歲。”為首的婦女帶著大夥兒行禮,那張比她大不了多少歲的臉因秋收而被曬得黝黑發紅,滿麵的拘謹中卻又帶著一分質樸的親熱,“願娘娘鳳體安康,千秋萬世。”
她笑著點頭作為應答,伸出手去親自揭開了蓋在籃子上的屜布。
隻見裏頭整整齊齊擺著捏出蓮花造型的饃,花蕊上又以各類穀物作為點綴。
黑豆紅豆等說的是五穀豐登之年,而蓮以喻佛,崇高無上。芬馥美妙,皆吉祥之物也。
“平城百姓的心意,哀家都已知曉了。”馮錦喚人接下婦女們手中的籃子,幹脆站在人群中央,“從今往後再沒有佃戶之說了,大夥兒種的地都是自己的地,收的糧也都是自己的糧。這是哀家的幸事,也是大魏的幸事。”
“太後娘娘聖明,有您這樣的太後,才是草民之幸啊。”有膽大的農民向她接了一句話,惹得身後人都開始誇讚。
拓跋弘瞧見這番景象,堅定地看向身邊的哲海:“朕以後,也要像娘那樣。”
哲海一邊笑著稱是,一邊在心中感歎,這是他服侍的第三代君主,到今兒竟在一位太後身上,真真切切地瞧見了什麼叫君民一心。
日頭漸高,人群在馮錦發話後依依不舍地散去。
不遠處,拓跋子推也掉轉了馬頭往王府的方向折返。馮錦倒是沒瞧見那道挺拔的背影,也沒瞧見他忍不住的讚許和微微上揚的嘴角。
“娘,弘兒要讀書,早日當個真正的皇上。”
今日看著馮錦被百姓眾星拱月一般圍在中央,似乎有一團火焰在拓跋弘小小的心中燃燒了起來。再加上馮錦在出門之前與他說的那些話,讓他好像懵懵懂懂地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因而才踏進太和宮的門,他便拽住了馮錦的袖子,用軟軟的奶音請求著。
馮錦先是有些詫異,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弘兒現在就是真正的皇上,隻是年紀還太小,需要娘保護。”
見拓跋弘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她卻開始盤算著,好像當真是得給他請一位師傅了。
大魏的皇子一般都是五歲進學堂,太子五歲請太傅。馮錦原本還和拓跋浚商量來年開春便將拓跋弘送進太學,沒想到出了這麼檔子事兒,四歲便即了位。